城市的意义同样在此。走过大拆大建的增量扩张时代,城市正在存量更新中刻画“家园”模样。2018年,南京市建邺区提出“规划师进社区”,无意中成为一群人聚力创生的契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为总顾问,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刘红杰等人发起成立了“宁好城乡更新促进中心”,把一批来自规划、设计、建筑、社区营造等不同领域的最强大脑集结在了一起。近几年来,“宁好”成员们或在这一NGO的框架内,或在其他政府项目中,参与了一批知名的城市更新项目: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建邺区梧桐语系列文化小客厅,西城·夜未央24小时街区二三期,虹苑新寓改造,南京南站乐乐街,天保街零废弃项目……
沿着他们的实践与思索,我们可以观看一座城市的生长逻辑如何演变:从关注物和空间,到关注人与物及空间的关系、人在城市中的栖居,“看不见的城市”被逐步深描为可触可感的“社区”,赓续着城市的文脉,也安放着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喜怒哀乐。
段进院士主张的“城市更新,见物又见人”的理念,和“共同缔造”的更新方法,成为这个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指引。而凝聚起这一群人的,是成员们对城市“何以为家”的追问与想象。
阿甘:社区营造,激活“附近”的生命力
和保安说“到会所三楼找阿甘”,就能顺利进入全国社区营造界的“明星小区”仁恒翠竹园。会所三楼是翠竹园儿童的“四点半课堂”,这道狭长的廊状空间由“小小建筑师”设计完成,温馨而富有生机。每天四点半放学后,“神兽们”雀跃归笼,先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完成作业,然后浇水、打扫,或奔到天台上的游乐场里撒一通欢。
在社区通过互助的方式,实现老、中、青、少、幼所有问题的解决,在宁好城乡更新促进中心秘书长、社造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阿甘看来,这就是社区的潜力和生命力:2009年,阿甘在小区发起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社区网球俱乐部;沿着不同需求和兴趣方向,从一系列的活动发现所有关系的合力和维系,网球俱乐部逐渐裂变、孵化出上百个社区自组织,把小区内部的需求和资源嫁接起来。有段时间,阿甘母亲生病挂不上专家号,立马有邻居在小区群奉上“挂号秘笈”。

通过组织化的社群,社区生命力得以勃发。开展多样活动、挖掘社区领袖、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居民自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翠竹园互助会的故事多次成为清华、复旦、南大、同济等学校教授的研究案例——在全国的社区营造界,“阿甘”的绰号比他的真名吴楠响亮得多。
社区对现代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拥有个人事务所的建筑师变身“社区大妈”,阿甘没少碰到这样的疑问。
“每个生活在社区里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找到和社区的接点。”阿甘最初意识到社区的重要性,是从发现女儿丫丫“不太合群”开始。他在小区里组建了“无敌少儿团”,拉了一帮孩子和丫丫疯玩,促进社区少儿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为现今“四点半课堂”的前身。其实不唯丫丫,阿甘家里的每个人都从社区中获益——妻子加入了瑜伽俱乐部,和芳邻一起“变美”;母亲在“老吃货俱乐部”和老年读书群里混得风生水起,“社区互助养老”让阿甘轻松不少。

由费孝通先生根据community翻译而来的“社区”,本意正是“共同体”。大约从2013年开始,社区营造蔚为风潮,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共同体”样式:上海刘悦来的社区花园和大鱼营造的参与式设计,佛山顺德的镇域基层治理,上海嘉定的街区共治,成都麓湖的社群文化,以及南京翠竹园的互助会。阿甘注意到,2023年以来,社区营造几乎成为一门显学,“疫情很可能促进了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原子化的个体在危机围困中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的“重建附近”在年轻人中引发共鸣,当经济增长趋缓,越来越多的人索性慢下来,追求生活的品质、生命的意义。
“城市更新时代,所有的事儿都可以拿社区/社群做一遍。”阿甘自信地说。
比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作为《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和《江苏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南》的编撰者之一,阿甘提出“儿童友好”本质上是保障儿童的权利。在建邺区月安社区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他带着孩子们调研周围的标识系统,提出空间改造建议,尽可能保障他们对自身生活的参与权:“孩子对自己社区的归属感亦即‘社区感’,和他们将来对整个社会的感觉,是有映射关系的。孩子的人格养成更是和社区环境息息相关。”

就连房地产企业也开始迈向“社造时代”。某新盘业主马哥,父亲是作家,家中藏书上万,性格热络的他提出共创读书会的构想。在开发商的鼓励、新晋KOL的带动和阿甘的组织下,还没入住的业主们已在读书群里打得火热。旁观着群里那些你一言我一语的出谋划策和读书分享,阿甘感慨良多。时代真的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变了;房子是房子,又不仅仅是房子,它承载着人们对“家”的向往。
“我们在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在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对社区营造,阿甘做出了一个简单、恰切的定义。
在翠竹园,业主们即使搬离小区,也会自称“精神翠竹园人”。走出了物理空间框定的社区,“家人们”依然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保持着连接。如今的阿甘致力于把这种“连接”复制到更多地方。他和全国的社造界人士走到了一起,发起成立了全国范围的社区营造行动网络,一起举办大型社造论坛、一起策划编写全国社造案例集,在全国各个城市开展社造沙龙。
“即使是翠竹园,目前也面临活力衰退的难题。”阿甘坦言。要让社区营造可持续,未来最好能出现职业化的“社区营造师”,同时社区永远需要一群在地化的核心人物,来激活“附近”的生命力。“我们的社区,需要你的参与”,他呼唤更多的“阿甘”在城市更新、家园缔造的大潮中涌现,共创一个活力充沛、富有韧性的“社区中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