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跨越时空对话,探寻文明根脉——江苏2023年度考古取得系列成果

3月29日,记者从在苏州召开的江苏省考古学会2023年会上了解到,2023年度全省考古事业取得系列成果,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从贵族墓葬到手工业作坊,从运河古闸到盐业遗址,不少项目获得重大突破,为“何以江苏”再添佐证。对话这些古遗址,仿佛走进时空隧道,探寻江苏悠久的文明根脉。

墓葬为研究古代文化增添新材料

历代墓葬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增添了新的材料和见解。墓葬内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常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们对中国古代的生产、生活、风俗等方面有了更深了解。

驮篮山夫人墓出土的部分陶器。

徐州驮篮山遗址首次揭露一处西汉楚王夫人墓地。驮篮山遗址位于徐州经开区驮篮山路以北,紧邻国保单位——驮篮山汉楚王夫妇墓。驮篮山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徐州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照建介绍,驮篮山汉墓是徐州地区目前发现所有西汉楚王陵墓中,开凿建造最精细、墓室建筑结构和功能最完善的一座,墓主身份还未确定。徐州驮篮山遗址揭露的文物遗存,为解决驮篮山楚王墓时代、墓主身份等提供重要线索。更重要的是,遗址发现一处西汉墓地,共有15座墓葬,而且均为单人葬。通过对随葬品及人骨形态分析,确认部分墓主为女性个体。

根据《汉书》记载,汉代王室的正妻称为王后,妾皆称夫人。刘照建解释说,该墓地距离驮篮山楚王墓北侧约200—400米区间范围内,头部都向南,朝向楚王墓。因为楚王墓东部已有王后墓存在,从墓地所处位置及形制规模,该墓地应为楚王的夫人墓地。

驮篮山夫人墓出土的部分器物。

夫人墓地出土一批精美文物,种类丰富,组合明确。有陶器、铜器、玉器等,为西汉楚王后宫生活真实写照。其中尤为特色的随葬玉器,如玉枕、玉面罩、玉组佩等殓葬玉器,其中不乏为首次发现,为研究诸侯王墓祔葬(指葬在先人坟茔的旁边)制度提供重要材料。

镇江环山路六朝墓M6清理后照片。

在镇江润州区官塘桥街道的环山路六朝墓发现了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舅舅的墓葬。经镇江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李西东等人对六朝墓M6出土的六面印研究,可知墓主人名为赵宣之,字长文。根据《宋书》记载,赵宣之为赵裔长子、赵安宗之兄(弟)。赵安宗即孝穆赵皇后,为宋武帝刘裕生母。赵宣之官至江乘县令,江乘县在今栖霞山东南一带。

镇江环山路六朝墓葬M6出土的六面印,刻有“赵宣之”等信息。

“该墓还为研究民族迁徙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李西东说。永嘉之乱后,北人南迁,东晋政府在京口(今镇江)侨立南徐州,建立侨州郡县,安置侨民。很多从徐州、兖州、青州南下的世家大族及侨民栖居京口。而赵宣之原为下邳人,应是永嘉之乱这一背景下随家族迁至京口。此外,M9、M12两座高等级墓葬,也可能是侨居京口的北方世家大族。

在淮安市淮安区山阳街道花庄村的花庄墓地则发现了明朝正五品官员的墓葬。据《光绪淮安府志》记载,花庄原称七里塘,为明清时期淮安大家族的重要葬地。发掘区西北部发现明代周鼎家族墓园,为马蹄形墓园形制,保存较好,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高悦表示这为淮安地区近年来明代墓葬发掘中首见。据墓志可知,周鼎生于明洪武九年,卒于正统二年十月初六日,活了60岁。周鼎的祖父元末随朱元璋从军,周因祖先功劳而迁淮安卫升武德将军前所正千户,为五品官。

墓园全貌

《明史·凶礼三》中记载有丧葬之制,对品官墓地的大小、坟高及墓碑的形制有具体规定,而且对丧具和随葬物品也有严格限制,周鼎墓园的营造全部遵循此制。因此,周鼎家族墓园及墓志的发现,为研究明代品官坟茔等级制度、明代淮安卫所制度沿革、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材料。

运河与盐业带动了城镇繁荣

大运河深深影响了江苏的地形地貌,奠定了江苏的城镇格局。除运河主河道外,与之相连的“盐河”也被作为运河的一部分,带动了两淮盐区的城镇繁荣与文化勃兴。

仪扬运河故道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运销淮盐的水路要道之一。自东晋起,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仪扬运河故道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拦潮闸全貌三维扫描图。

拦潮闸是仪扬运河“四闸”之一,曾被誉为“江北第一闸”,也是仪征市四道闸体中唯一保存较好的一座,对沟通长江和仪扬运河之间航运交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拦潮闸为明弘治十四年由总督漕运都御史张敷华奏请始建,历明清两朝,屡经修缮,到民国时废弃。

仪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博科科长胡乔总结了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基本厘清了拦潮闸的分布位置、范围、构筑特征等,揭示了仪扬运河故道拦潮闸段的宽度、北部石驳岸走向、深度;明确了玉带河的位置、宽度、深度、石驳岸特征。对于研究包括拦潮闸在内的仪征市明清时期运河水系分布及通航特征、历史演化等提供了必要的一手资料。

从2021年底,盐城市与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组成联合工作队,分阶段分区域对盐城市范围内古代各时期盐业遗址开展考古系统调查。

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苏楠介绍,根据2023年调查,在以伍佑古镇为中心半径3公里范围内发现遗址26处,年代跨度唐——清。通过初步分析遗存年代情况可知,两宋时期盐业开始兴盛,元明清规模持续发展,多数遗址年代也具有连续性。

运输是盐业经济的命脉,伍佑场运盐河主要有:串场河、蚌蜒河、斗龙港等,本次发现的绝大多数盐业遗址均分布在距离河岸1公里范围之内,即可表明运输是盐业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

同时,根据发掘出的文物,考古人员推测,制盐作坊可能存在功能分区。也就是说,在伍佑周边发现的制盐作坊大部分只有制区,而煮盐区可能在远离制卤区的盐场官署内,并建有围墙,有兵丁把守,功能分区是为了防止盗煮私盐。

手工作坊遗址揭示文明起源与演进

手工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2023年的考古中,也发现了较为集中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政治等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

溧阳棠下周代窑址出土的火膛及残存窑床。

常州市溧阳棠下周代窑址地处宜溧山地北侧,发现了包括作坊区的灰坑群、生产区的窑址和灰坑、两侧的废弃堆积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周代窑址遗迹,也是江苏为数不多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完全揭露的周代印纹硬陶窑址。

溧阳棠下周代窑址出土的硬陶器。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黄督军告诉记者,出土的印纹硬陶以方格纹、细方格纹、席纹为主,推测时代大致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处于吴越争霸和民族融合的关键阶段,而溧阳地处吴越两国对峙前线。因此,棠下遗址的发掘,不仅为探索印纹硬陶窑业的特点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新的材料,对研究吴越两国技术交流与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黄督军还表示,棠下遗址的发掘表明宜溧山地存在一个延续千年的制陶中心,从周代的硬陶,到东汉三国时期青瓷窑址,从唐宋时期以大山下窑址、牛场村窑址等为代表的陶瓷窑址,再到明清时期紫砂,表明江苏在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新村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

镇江句容新村遗址为典型商周台型遗址,在基槽式房址内部发现有部分冶炼铜渣遗存,分析建筑内填土也发现所含微量元素与冶铸遗存有关,对研究冶炼铸铜手工业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苏州南章遗址出土的精美漆器。

中国漆器是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而宋代是漆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苏州吴中南章遗址发现的漆器保存状态较好,并且多数有题名,为研究宋代中期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漆器制造流通及相关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责编:于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