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当前,长三角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诸多板块纷纷踏春前行。在沪浙皖,上海正打造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浙江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池黄高铁试运行。
上海:打造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3月30日至31日,以“具身共生,智塑未来”为主题的2024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4)在上海徐汇西岸举行。首日开幕式上,上海具身智能产业与创新联盟正式启动,初始成员涵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
具身智能是一种怎样的“智能”?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提供了一种定义。“通俗说,就是具有身体的智能,电脑可视作‘没有身体的智能’代表。”
上海是国内最早发力具身智能领域的先行者。去年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就提出,将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
今年2月发布的《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是上海首个区级层面的具身智能产业支持政策。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开放协同创新、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拓展“具身智能+”应用、推动“工业上楼”等10个方面,支持人形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及其应用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服务硬科技企业孵化成长。据了解,徐汇发布的具身智能产业扶持意见,在资金支持的力度和支持领域的维度上有多处亮点,照顾到了不同规模的企业。
浙江: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
日前,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2024年工作要点》正式发布。3月29日,浙江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相关内容。
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落地见效,是今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要点》的29条政策,全面承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工作部署,涵盖粮食安全、农民收入、乡村“土特产”、诗画江南乡村建设、乡村文明善治、县域城乡融合以及相关基础性支撑等方面内容。
这也是浙江省委一号文件首次以年度工作要点的形式列出细化、具体化举措。《工作要点》设定了8项核心指标,细化了48项重点指标,持续推动浙江“三农”工作全面过硬、全域提升、全程领跑。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浙江打出稳产保供组合拳,将重点扩种水稻油菜、稳定小麦、发展大豆玉米等特色旱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20万亩以上,还将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
围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4.25万元的年度增收目标,《工作要点》明确浙江将通过实施就业创业、经营增效、赋权活权、兜底保障等举措,加快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增收渠道。为更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作要点》提出进一步推动农民权益转化,持续做大集体经济“蛋糕”。
安徽:池黄高铁试运行
3月26日8时37分,池黄高铁首趟试运行列车G55301次从黄山北站开出,大约40分钟后到达池州站。这意味着池黄高铁联调联试工作结束,转入试运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
试运行又称空载试运行,是高铁开通前的一次全面“实战”检测,原则上不少于一个月的时间,试运行结束后,预计4月底高铁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池黄高铁起自池州站,途经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黄山市黄山区、黟县,终至黟县东站,正线全长约1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设池州、九华山、黄山西、黟县东4座车站,其中九华山、黄山西为本线新建车站,池州站为既有改建车站,黟县东站为既有车站。
池黄高铁沿线共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16段,合计36.8公里。面对生态敏感区,总体设计单位中铁上海院强化源头勘察、优化调整选线方案,采用桥梁跨越、隧道穿越、主动绕避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式通车后,将成为串联皖南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核心景点的黄金旅游线路。
池黄高铁是武杭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南地区高铁网的一条重要的骨干线。池黄高铁开通以后,青阳县、黄山区将进入高铁时代,安庆、池州、黄山将实现高铁直达,皖南地区的高速铁路网布局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交通效率将极大提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