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听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3月28日,记者走进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跟着孙景南下车间,看“浦镇造”列车如何在智能系统的指挥中,从一把焊枪下渐渐成型,伴随着全程数字化工艺,走出南京,开向全国,驶向世界。

孙景南的“金刚钻”:
在“荷叶”上焊“水滴”
穿戴好重达10斤,由工作服、防护皮衣、呼气式面罩组合起来的铝合金焊接全套工作服,检查完焊接设备状态和参数设置,孙景南拿起焊枪,开始焊接。弧光闪烁、火花四溅,伴随着一道细密齐整的鱼鳞纹焊缝,一块块零件完美“缝制”在一起,一节高铁车厢也初见雏形。

由于高铁车厢是铝合金材质,熔池没有明暗变化,焊工操作时更多凭借的是焊接操作时的感觉。孙景南说:“可以把铝合金焊接熔池看成荷叶上的水滴。水滴下落时,就是能焊透的时候,但如果下沉速度太快,焊接速度跟不上,可能就会焊穿。”
千百次高温焊花留下的经验,孙景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个又一个年轻人。通过手把手“传帮带”,从事焊接30年多来,经她之手带出的徒弟有600多人。
“千工易寻,一匠难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孙景南认为,一个人强不算强,所有人强了,才能代表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水平的提升。

2019年,“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工作职责是“啃硬骨头”,专门负责解决疑难问题、应对新技术挑战。工作室现已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
从北京回到岗位后,孙景南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信心了。在“传帮带”之余,她还将一部分工作重点放到教导“机器徒弟”上,他们正在建设新的焊接智能化产线,以期可以用在车体制造上。“机器的数据是固定的,但焊接工作充满灵活性。”如何把这些年来的经验成功转化成“数据语言”?工程师们还在不断摸索。“希望通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
新时代焊工:
有技术,会编程
“徐州地铁6号线一期、南京地铁5号线等地铁车辆正在焊接中……”在车间门口,中车浦镇公司技术工程部焊接工艺师林皓盯着智慧大屏实时滚动数据,胸有成竹。他负责监督150多名焊工工艺质量,不用“分身”,也能看到每个焊机工位的施工进度和准确度。

“‘一切尽在掌握’得益于去年12月我们车间用上新研发落地的‘焊接参数监测’系统。”林皓站在新系统的智慧大屏前指给记者看,这些都是工厂当前的状态,可以实时看到各名焊工的进度、焊接过程的电压电流,一键分发工作任务到各个焊机及焊工。
“有了这个智慧化新系统,焊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丝毫不漏,不像从前需要人工排查,效率低,还会有‘漏网之鱼’。”林皓说,现在,一旦焊工操作失误,系统上就会报错,并精准定位到焊工,帮助及时排查错误、纠正问题。

“焊接过程没有容错范围。”中车浦镇公司技术工程部总体工艺主管戴忠晨介绍,焊接过程中的失误,将影响地铁高铁等车辆的承重力等,是事关生产与生命安全的大事。
这个智慧化新系统是由戴忠晨与孙景南联合主导开发完成。戴忠晨告诉记者,现在车间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团队里“95后”年轻人既要会焊接,还要懂编程语言。他戏称:“就连我们工作二三十年的老人,也自学成才,学会修改代码,不然适应不了焊接数字化智能化生产。”
“匠人匠心,不是死守传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匠人的职责都是精益求精、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在新时代下,匠人要‘顶天立地’,要有精湛手艺,也拥抱新技术。”在孙景南看来,工匠技艺是土壤,智能化技术是养料,“两手抓”才能让传统产业开出“新质生产力”新花。
出海加速度:
“浦镇造”走向世界
“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世界顶级一流的水平,不可能做出最好的装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孙景南的心坎儿里。

肯尼亚蒙内铁路,全长约480公里,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这条见证中非友谊的铁路首次将两地交通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到4小时,已安全运营2000多天。这些年来,从南京出发,越来越多打着“浦镇造”印记的列车“驶”往世界,向世界展示又稳又快的“中国速度”。孙景南深感自豪,同时深知,作为大国“新”工匠,她手中的焊枪分量很重,她必须对自己的技艺“斤斤计较”。

从传统铁路客车到地铁、高铁动车组,从国外技术引进到大范围自主研发……在中车浦镇公司,生产车间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人推车走”变成“车跟人跑”,“人机联手”日益常见。在孙景南所在车体生产车间,焊工完成焊接后,喷漆磨砂等环节已交由机器人接手。

伴随着一阵轰鸣,一辆总装完毕的列车车厢在机械的辅助下被稳稳地放置在移动平台上,一名操作员只需操控一个小小的遥控器,便让车辆倒运变得易如反掌。在定位系统的帮助下,厂房信号接收装置可以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不一会,这个20多米长的“庞然大物”就被操作员顺利地搬运到下一个产线。
制造工厂装上“大脑”,列车制造迎“智”变。近年来,中车浦镇公司打造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5G智能工厂,基于工业互联网对设计工艺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生产与数字化管控。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所有产线平均生产效率提升7.7%,组装、装配作业单车生产效率提升40%,数控中心自动化覆盖率达到93%。在工信部公示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中,中车浦镇公司榜上有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陈珺璐 王晓映
图片来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