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清晨,东海县磨山烈士陵园,79岁的张近会正弓着身子仔细擦拭着一方墓碑,阳光穿过苍松翠柏,在老人瘦削的背脊上落下斑驳的碎影。“早上五点多就起来开始清扫墓园啦,这么多年习惯了。组织让咱干什么,咱就好好干。”

从1964年开始,张近会连续三年参与磨山的“荒山荒岭绿化”事业,将荒山变成3000多亩的人工林场,上世纪70年代末,他成为一名护林员。磨山烈士陵园葬有抗日战争到和平时期的烈士280余名。2011年,东海县实施“慰烈工程”,又将散葬在各地的烈士迁入磨山烈士陵园。张近会从单一的护林员身份,变成了陵园的守陵人。为了老书记的嘱托,他用60年践诺驻守青山。
“这片林地有3000多亩,别看它现在这么茂盛,在60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山野岭。”张近会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初,百废待兴,“荒山荒岭绿化”事业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这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作为民兵营长,你要带领大家把磨山这座荒山改造好,守护好。”村书记握住张近会的手,嘱托道。“保证完成任务!”刚满19岁的“民兵营长”张近会郑重地点点头,没想到,这个艰巨的任务要用漫长的60年来兑现。
1964年春,张近会带领100余位村民开始了三年植树造林工作。“那会,我与生产队其他队员合作,每天徒步推车行走七八十里,日栽种一千多棵马尾松,别提多累了。”那个理想年代特有的激情,也激发他将一穷二白的荒山野岭变成了3000多亩的人工林场,创造了“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的绿色奇迹。
眼见自己亲手栽下的马尾松越长越丰茂,可频繁的盗伐活动也渐渐猖獗起来。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张近会被村委委以了护林员的重任。张近会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个任务。每天天一亮,他从10里外的家里步行进山,开始一天3次巡山任务,每年至少步行30000多公里山路。
树林里经常有野兔、狗獾、野狸子、蛇等出没,但最令他担心的,还是人——有一次,外县几名村民夜里拉着牛车,来到磨山南侧盗伐,拉锯声在寂静夜晚清晰地传到张近会耳朵里,他拿着自制手电筒悄悄靠近,在距离10多米时,大喊:“不许盗伐!”当那伙人发现只有张近会一人时,胆子大了起来,对张近会进行威胁。张近会毫无畏惧,果敢对峙,最终化解事件。此后,树木盗伐情况大大减少。
换岗不变初心,守护烈士安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几十年的雨水滋润,小树苗长成了葱郁大树,成为当地村民遮阳避暑的好地方。与此同时,那些在战争年代同样为了荫泽后人而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也迎来“入土为安”的时刻。
原来,在磨山,一直存有一座烈士陵园,共安葬了从抗战到和平时期的烈士280余名。2011年,东海县实施“慰烈工程”,又将散葬在南辰、李埝、青湖等地的烈士迁入陵园,以供后人纪念、瞻仰。
“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治安的转好,盗掘林木的犯罪行为渐渐少了,而我也把工作重心从护林,转到了护陵上。”张近会说,他算得上烈士陵园第一批守墓人。“以前我栽树那会,就觉得等树长大了,可以造福后世。也许那些烈士曾经也是这么想的,毕竟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靠牺牲换来的。”张近会感慨。
然而,即便护陵任务的危险性降低很多,但意外总时不时发生。前几年,因为陵园在搞建设,一些建筑石料都堆积在空旷地带。这时候,一些不法分子又动起了歪心思。一天夜里,张近会正在陵园看护,忽然听见外面施工场地一阵噼里啪啦,他循声带起手电迅速追了出去,发现是几个小年轻正在盗挖建筑材料。“在烈士陵园行使犯罪行为,这是亵渎!”张近会果断呵斥他们离开,可毕竟不像多年前身强力壮了,两个小年轻一看他是个老人,便对他拳打脚踢。最终,他以肋骨骨裂的代价守护住了陵园尊严。
哪怕针叶微小,也要荫泽一地芳华
杂草长出来了,扛起铁锹清理;树枝长乱了,抓起剪刀修剪;石碑落灰了,拿起抹布细细擦拭;为了防止火灾发生,每天常规工作结束后,到陵园内外巡逻检查……在烈士陵园的这11年,张近会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你说俺这点工作,也不算什么。虽然年龄大了,但能为烈士做点什么,也是我的心意。”多年来,张近会始终对烈士怀有敬佩之情,一丝不苟做着一切。
在陵园多年,他慢慢熟悉了每位烈士的故事,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努力将每一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因为我把陵园看的很好,很多周边的老百姓和烈士家属,都对我都很满意,说‘没见过哪个护陵员这么尽心尽责!’这让我特别自豪!”

青山有幸埋忠骨,铭记历史祭英雄。60年来,张近会从青春小伙到耄耋老人,可历史的指针,阻止不了他的执着与坚韧。一如这漫山遍野的马尾松,默默无言傲然挺立在阳光下,用微小的针叶荫泽一地的芳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通讯员 张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