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数据就是生产力!”

2万平方米的光纤预制棒车间内,近400台大型生产、检测设备同时运转,却寻不见工人忙碌的身影……3月29日,记者来到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探访全球光通信行业首个“灯塔工厂”——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没有工人值守,偌大的工厂是怎么保障正常运行、高效生产的?

走进工厂二楼的智能集控中心,答案逐渐浮出水面。中心数字大屏上,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视频画面一目了然,依靠大量自研数字化设备,通过5G网络连接传感器实时监控和数据传送,可以看到整个工厂的“数字镜像”,洞悉生产线上的“一举一动”。“我们不仅为工厂装上智慧的眼睛,还让它拥有了聪明的脑袋。”亨通光纤总经理刘振华介绍,亨通智能集控系统配备强大的“算力引擎”,不但能够自动根据需求调度设备生产,还可以对照生产结果自主优化设备工艺参数,确保产品性能的高度稳定和不断提升。

解放人力的同时,“聪明的脑袋”也解决了以往不少痛点问题。比如,亨通光棒智能制造车间东西长度近200米,过去生产员发现设备异常,需要“一路小跑”到处找人签字处理,整个流程效率低下,不能及时止损。现在,只要系统检测到产品质量不合格,便会自动对生产机台进行管控,并立马发送OA通知相关的装备、工艺人员,异常处理效率提升80%。

就像人类通过学习不断进步一样,亨通智能集控系统的“机智”表现,得益于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数据采集无处不在。”刘振华指着一台正在作业的沉积设备说,尽管里面的温度超过1200摄氏度,但依旧有12台微距摄像机指挥生产。

数据的价值开发,远不止于此。去年5月,亨通光纤接到两笔海外订单,要求在有限时间内生产交付两种具备不同功能属性的特种光纤。由于时间紧急,公司决定“合二为一”,自主研发兼具这两种性能的新型光纤产品,而以智能集控系统积累的数据库为基础,几名研发人员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反复模拟制造流程、测算生产结果,最终竟只花了15天时间就确定了合适的工艺参数,为订单及时交付提供了保障。“放在过去,设计各种方案逐一试验,直到指标达到要求,前后至少得花大半年时间。现在一切变得简单多了。”回忆起这段经历,从业快20年的刘振华不禁感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生产力!”

亨通能够打造出如此“科技范”的智慧工厂,靠的是长久以来持续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定力。早在十多年前,亨通就率先启动工厂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三化”建设,探索打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作、柔性化生产、可视化监造的智能制造先进模式。近年来,亨通又大规模加快应用先进分析技术、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部署实施27个先进用例,涵盖生产全过程,使得工厂效率提升66%、单位制造成本降低21%、不良率降低52%。

去年12月,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成功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成为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亨通集团也由此成为江苏首家获此殊荣的民营企业。“接下来,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自身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帮助其他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表示,亨通已正式启动“灯塔工厂”领航计划,未来3年将助力6家行业领军企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标杆、35家成熟应用数智化技术企业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旗下新建工厂全面导入数智化应用,加速成为“工业4.0”领军企业,用实际行动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贡献民企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成瑜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