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幸存者仅剩36人

4月3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后代、死难者遗属、学生代表等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清明祭仪式,祭奠遇难的亲人、同胞。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邱冰清 摄

一大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夏淑琴、陈德寿、刘民生带着家人们赶到纪念馆。他们在“哭墙”前,向亲人和同胞鞠躬、送上鲜花,以此表达缅怀与追思。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献花。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我父亲那时只有9岁,战争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儿,这份痛苦的记忆一直伴随他的一生。”已故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告诉记者,还在世时,父亲把纪念馆当作另一个家。

被民间称作“哭墙”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墙上,共刻了10665个死难者姓名。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见证者在减少。截至目前,由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6位。

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部分)。 新华社记者邱冰清 摄

“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作为死难者的遗属,今天来参加清明祭活动,不仅是悼念家中受害的祖辈,也要祭奠在这场浩劫中惨遭杀害的无数同胞。‘哭墙’上字迹的颜色或许会变淡,但这份沉重的历史记忆将永不褪色。只有不忘历史、振兴中华、守护和平,才能告慰亲人、同胞的在天之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的孙子阮杰说。

人们面向“哭墙”鞠躬。新华社记者邱冰清 摄

已多次参加清明祭的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在仪式上,对死难者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并向到场的幸存者老人们问好。1988年松冈环第一次来到南京,惨绝人寰的真相让她震惊,此后的30多年里,寻找并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幸存者老人们的悲惨经历在警醒我们,绝不可以重复侵略战争的错误。我们一定要将南京大屠杀的悲痛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把对和平的祈愿传递给更多的人。”松冈环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死难者遗属代表等在纪念馆的和平公园里,播撒下紫金草的种子。新华社记者林凯 摄

当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死难者遗属代表等在纪念馆的和平公园里,播撒下紫金草的种子。“紫金草,和平的花,在这里生根开花……”幸存者夏淑琴说。

责编:王苏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