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爷爷,84年了,我们终于知道您安葬地了”

交汇点讯 “爷爷,84年了,我们终于知道您安葬地了。”清明节前夕,在宿迁市龙河烈士陵园时甘霖烈士墓前,时甘霖的长孙时新生眼眶湿润,不时念叨着。

一同前来的孙子辈亲人共同向时甘霖烈士鞠躬,并擦拭墓碑。墓碑上镌刻着:时甘霖烈士,男,河南省镇平县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生前为新四军五支队十团某连指导员。1940年10月5日,牺牲于宿城区南蔡乡苏家围子,原葬于陈集镇闸塘村,2022年8月1日迁至龙河烈士陵园。

“其实,我们对爷爷的情况了解得很少,几乎是不知道,因为爷爷参加革命的时候父亲也才一两岁,小时候听奶奶偶尔地说上两句。”时甘霖烈士的孙子时煜说,只知道爷爷是新四军,牺牲在苏北这边的战场上。

昔日战火纷飞、山水相隔,很多烈士亲属只知亲人牺牲,却不知安葬在何地。“我父亲今年已经90多岁了,他年轻时只要是出差或有机会出去,就一直在找爷爷的墓地,可是毫无线索。”时煜说,鉴于当时的通信、交通等各方面的条件,一直也没有找到,就记住在苏北有个叫苏家围子的地方。

2022年清明节,退役军人事务部继续联合媒体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从“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中选出40条寻亲信息,向全社会征集线索,这条发布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的信息中,就有时甘霖烈士的信息。

时煜告诉记者,2021年弟弟在“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上申请了寻亲。“今年3月突然收到宿迁方面的消息,称爷爷安葬地在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于是家人决定今年清明节前一同来祭扫。”时煜说。

数十年的寻找,换来了这场来之不易的亲人“团聚”,一家人激动不已,孙子辈分别从河南、内蒙古奔赴而来。

“要感谢当地政府,帮我们找到爷爷的安葬地。”时新生感激地说,虽然知道了爷爷的安葬地点,但是家人还是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爷爷的战斗故事,回去也好向父亲说一说。

“原泗洪县陈集公社闸塘大队团结生产队东南角的三岔路口坐落着五座烈士墓,这里安放着抗战初期为国捐躯的五位烈士,当地人统称为八路坟。”宿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周振介绍,1938年3月,五名战士奉命夜袭汉奸恶霸的庄园,不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部队官兵将五位烈士遗体清晨运抵闸塘村,受条件限制,只能仓促收敛安葬,当时村民朱金台老人捐献了自家门板、船板,粗糙打造两口简易棺材装殓。只知道其中有一位连指导员石干林和一位名字不详的班长,另外三名战士身着军装,只身掩埋。据老一辈人回忆,当时围观的人很多,掩埋烈士遗体的事情均由当时所属部队官兵完成,而亲历现场的人大多已故。

因为埋葬五位烈士的地方比较偏僻,烈士墓也随着时间渐渐风化,当时老百姓常年看着这些烈士墓长期无亲属祭扫,不利于对烈士墓保护,于是向宿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申请,希望五位烈士能迁入烈士陵园好好安葬。在将五位烈士迁入宿迁市龙河烈士陵园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苏家围子战斗史料进行深入挖掘,意外发现烈士“石干林”和原籍河南省镇平县的烈士时甘霖的信息高度相似,经过多方信息比对后,最终确定“石干林”正是“时甘霖”,根据这一线索,工作人员联系到了时甘霖烈士后代。

这个清明,时甘霖烈士经过漫长“等待”,终于“等”来了他的亲人。

通讯员 裴凌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

责编:史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