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擦拭烈士墓碑、敬献花束、为清明前后,慕名来祭扫烈士的人们讲述这些年的故事……4月7日上午,宿迁市泗阳县穿城镇大元村,70岁的姜亚西再次来到烈士墓前祭扫。“以前这些都是由我父亲来做的,现在他年纪太大,交给了我,好在我这70年来跟他做了无数次,非常熟悉了。”姜亚西指着远处告诉记者,在他家里,父亲虽然无法外出了,仍会用望远镜不时看看这几座烈士墓,心中很牵挂。

姜亚西今年70岁,他的父亲姜维今年更是已经96岁高龄。而在过去的八十多年里,父子俩一直坚守着一份厚重的承诺:为安葬在这里的革命烈士守墓。“这件事,父亲从13岁开始坚持,现在年纪大了,动不了了,才把‘接力棒’交给我。”姜亚西说,在老人心中,迟迟不肯交出这份“接力棒”的原因,并不是出于不放心,而是割舍不下。
1941年,新四军独立旅二团接上级命令,消灭在大元村腰庄的国民党,新四军独立旅二团3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因条件艰苦,烈士遗体只能就地埋葬,年仅13岁的姜维和战士、村民一起收殓烈士尸骨。“我到现在还能记得当地干部将烈士墓托付给我们的场景。”每每想起,姜维的眼中总噙着泪水。

新中国成立后,新四军烈士遗骸陆续被亲属认领,还剩下6座烈士墓。1953年,姜维趁着土地平整,把6座烈士墓迁到自家门前100余米的位置,只为更好地守护烈士墓。一直以来,姜维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烈士墓,每年清明节,他都要为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添上一抔新土,83年从未间断。
如今,姜维年事已高,一直跟随他为烈士守墓的姜亚西逐渐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份责任。
“从小耳濡目染,我也学到了很多红色文化。”姜亚西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学校组织扫墓,都会安排我们到烈士墓前,由我的父亲为我们讲述那些英雄事迹,我被烈士的事迹震撼,下定决心要把英雄烈士的精神传承发扬好,另一方面我也为父亲感到骄傲。”
在姜维的影响下,泗阳县农业局退休职工赵殿祥萌生了编写记录新四军独立旅历史的想法。历经2年,经过多方收集资料、采访相关人士、走访军事博物馆,终于编纂完成《新四军独立旅》一书。
1971年,姜亚西入伍,1978年退役回家。“那段生涯,我想我很难忘记,军人承担的不仅是自己的责任,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要随时准备为了国家利益而献身,军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深地影响了我。”姜亚西感慨地说,他退役之后,鼓励支持自己的孩子进入军队,感受军人的生活,铭记那些为今天美好生活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
姜亚西退役回家之后,常常和父亲姜维一起到烈士墓前祭拜。2016年,姜亚西因患病右腿截肢,虽然安装了假肢,但走起路来十分不便。“现在我已经习惯了假肢,父亲坐在轮椅上,我推着轮椅,我们互相支撑着,还是能一起‘走’到烈士墓前。”姜亚西说,因为父亲年纪越来越大,独自出门成了很困难的事,他为父亲买了个望远镜,在家里就可以看见烈士墓。

“以前父亲每天都会到这里转转看看,现在走不动了,每天就把望远镜挂在脖子上,一有空就远远地看看。”姜亚西说,父亲的牵挂让他感受到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再加上如今随着当地红色故事不断被挖掘,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瞻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他告诉记者,这是姜维在过去这些年里最常说的话。尤其是在清明节假期前后,学生、村民、党员干部,都会自发前来瞻仰先烈,所以,他也接过了父亲红色讲解员的任务,为大家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