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姿正腔媛| 拒录虐猫考生后,还需为生命教育“补课”
图片

近日,虐猫大学生考研被拒绝录用一事引发热议。该生名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初试第一名,在复试前,被多名网友举报曾录制过虐猫视频。南大未通过该生研究生复试,随后,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公布的研究生调剂拟录取名单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随着这名考生连续遭遇挫折,舆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从媒体强调“九成网友赞同研究生招录加强品德考核”,到有媒体呼吁“小过不重罚”“一事不二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惩戒虐猫考生,“最大公约数”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达成两点基本共识。第一,虐猫不道德。虐杀猫并上传视频,违背了多数人眼中的道德标准,甚至有足够的理由质疑行为人的心理健康。第二,尊重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人认为南大拒录已是“一罚”,呼吁兰大不要“二罚”。学校招不招虐猫考生,无需考虑过往处罚记录,对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我们也应充分尊重。

基于这两点共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拒录虐猫考生,未必源于大学对舆论的屈从,而是强化以德为先的育人导向。蔡元培先生曾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评价人才,道德标准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法律只是行为标准的下限,培养高层次人才,要求高道德标准,这种育人导向更符合人才发展规律。

一个人倘若以虐猫为乐,他的精神世界一定存在“隐蔽的角落”。人们担心,这些隐蔽的心理问题,滋生的错误言行可能从虐猫开始不断升级,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错误,这才是虐猫话题屡上热搜的根本原因。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惩治虐猫行为,法律干预与道德教化缺一不可。评判过错大小,法律是准绳。对行为严重者,比如组织传播虐猫视频、形成灰色产业链的,公安机关、网信部门应依法打击。评价道德高低,人心是标准。发挥道德评价“无形的考卷”作用,防止错误言行产生的“示范效应”“破窗效应”,将避免更多人重蹈覆辙。

心中“隐蔽的角落”,还要靠德育之光照亮。从虐待小动物到低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都折射了生命教育的缺失。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生命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敬畏生命。有观点认为,人之初性本真,道德向善是教化的结果,与暴力、残忍的行为“争抢”学生,正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为孩子从小铺垫上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底色,孩子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就对残忍、极端与暴力有了更强的免疫力。友善对待动物是一个“微心愿”,它背后更大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这样的世界,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

也应看到,提倡过罚相当、鼓励改过自新,同样是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人呼吁舆论公器不应盯着普通人的过失“火力全开”,有人提议给年轻人一个改过的机会,这些言论都是理性有价值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始于虐猫的话题,也应从猫身上找到答案。法律无法惩处的,道德评判不会缺席,而道德批评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社会公众更希望看到“周处除三害”式的自我救赎。虐猫之人的一纸承诺书,并不足以表现诚意、悔意,对他们来说,既能平息舆论怒火,又能重新出发的最佳方式,恐怕是拿出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改过自新。积极参加动物救助、环境保护、公益服务,一个行动抵得上千言万语。期待迷途之人在善行善举中,补上生命教育“缺失的一课”。

(袁媛)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