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实事,不光要办,还要办好、办实。近段时间,泰州等地组织人大代表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回头看”和“再回头看”。这一事后问效、后置屏障的监督方式,回应了群众关切,切实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办好民生实事,不妨多些“回头看”。民生实事项目最看重实效,效果好不好,很多时候只有在推进过程中才能发现。比如,有的项目虽然顺应了百姓期盼,却不方便群众使用,对改善民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有的项目虽然建了,但重建轻管、使用效率不高,与预期效果有很大差距。经常性地“回头看”,通过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对问题拾遗补缺,对不足查漏补缺,有利于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把民生工程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回头看”如何“看”?关键还在于要以人民群众的评价为标尺。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得怎么样,老百姓心里一清二楚,也最有发言权。认真听一听群众的批评和议论,有利于找到痛点、打开堵点;听一听群众的表扬和建议,有利于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怨声”和“欢声”都是“民声”,不能让数字、汇报代替、湮没了民声。我们应当主动听取群众建议,拓宽群众反馈的渠道,把民意调查、问卷反馈作为倒逼手段,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引入网上公众评价等机制等,在“落差”“温差”中不断查漏补缺,提升为民办实事的质量水平。
民生实事项目看的是长效、是实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在办好一项项民生实事、一件件民生小事中不断提高的。倘若“一阵风”“走过场”,甚至是打着“为民”的旗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仅伤了群众的心,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常常“回头看”,根本在于杜绝“抓而不实”,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对比好与坏、得与失、成与败,从而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民生实事经得起群众和实践的检验。只要我们成绩与问题一起看、经验和差距全面看,就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办好实事的过程中惠及群众、取信于民。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现在,为民办实事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政府体现为民服务的最基本形式,大家也都在积极探索创新。比如有的地方实施民生实事“票决制”“好差评”等做法,这些都是倒逼民生实事落实落地的有效手段。想要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并不容易,但这应该成为不懈追求的目标。“回头看”体现的是作风、是担当。要勇于“回头看”、用好“回头看”,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一味忙着“向前走”,或是存在错位思想认识,不想、不屑于“回头看”。提高站位,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后评价”的制度,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推进,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这也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最生动的注脚。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