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抖音下架了宣扬不健康和非主流婚恋观的《老公是个妈宝男》《最后的底线》《千金小姐反击》《怀孕的女人》《我的底线》《妈妈的生日》等6部相关违规微短剧。同日,快手也发布微短剧治理公告,下架部分渲染家庭矛盾、代际矛盾的微短剧,并清理相关内容738条。此次被头部短视频平台下架的短剧,多涉及刻意编排“婆媳大战”,扭曲婚恋关系和家庭关系。

相比于战神、穿越、逆袭、重生等爽文题材,各种以“家庭矛盾”为主题的摆拍段子、微短剧,将创作对准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有些剧通过片面丑化某类人群的形象,把充满敌意的家庭关系、冷漠扭曲的亲情关系描绘成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有了“感同身受”的恐惧感和焦虑感,甚至会将自己代入想象中的受害者角色。现实中,“儿女不孝”“儿媳虐婆”“兄弟反目”等粗制滥造的情节,成为中老年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浏览偏好;“被赶出家门”“被父母殴打”“和亲戚反目”“被熊孩子毁掉书籍/手办”等摆拍痕迹明显的短剧、视频段子,也不免“植入”了当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换句话说,这些微短剧本身就是瞄准市场和流量,为特定的受众群体“量身定做”的。

这类短剧,充满了“15秒一次冲突”,擅长制造“爽点”并提供情绪价值,有人觉得,仅将其作为一种“喜剧”来看待,无可厚非。然而,它们虽然瞄准了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生活难题、社会乱象,却仅是从中抽取最肤浅的成分,用粗制滥造、泛娱乐化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让严肃的社会话题中所包含的道德观、价值观堕落为哗众取宠和浅薄的滑稽。令人担忧的是,喜剧原本是“笑的艺术”,是平等关系的结果,而这些披上了“喜剧”外衣的短剧,令观众发笑的并不是“人人平等”的愉悦,而是让观众通过精神上的俯视产生了某种“审丑”的优越感。
社交媒体本身是一个强化螺旋的“回音室”,在平台的算法推荐下,这些被畸形放大的“矛盾”形成快速、广泛的传播,强化了受众的认知偏见,也破坏了人的深度思考、理性追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这样喧闹的泛娱乐满足了人们的情绪幻觉,却没有传达最重要的东西——真实,也无法提供真正可行的矛盾化解路径。如果将短剧中虚拟的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投射到现实,人们活在假想的、由他人教唆的憎恶和愤怒里,离真实的生活十万八千里,那么对于身边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对于亲人、朋友以及更多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的呼喊和诉求,就无法做到真正设身处地地合理共情。毕竟,只有亲身真切地体验过生活的喜与哀、甜与苦、笑与痛,才知道人间疾苦,对生活里面的人们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和爱护。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