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劳动人民智慧多!“红领巾劳动吧”线下活动开讲农耕时代运河故事

交汇点讯 4月13日上午,“红领巾劳动吧”线下活动在南京图书馆举行。学者李建臣带领少先队员们溯源农耕时代,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河历史文化之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少先队员们了解到运河开凿、维护和运输等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付出和智慧结晶,颇有收获。

“大运河有3200多公里长,古代的劳动人民是怎么把这么长的运河挖掘出来的呢?”活动开始前,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的丁思齐脑海中就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认真聆听,他在讲座中找到了答案。“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太让人佩服了,他们设计出能适应各种地形的工程方案,还建造了闸门或大坝控制水流。”丁思齐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今天我还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施工过程中发明了很多工具、运用了很多好方法,回家后我要再精进学习。”

来自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的王梓馨同样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感到惊叹:“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大运河绵延了2500多年,不仅现在依然在奔腾流淌,还有船穿河经过,真是了不起!”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在古代就成为了重要的运输通道。它将中国南北方连接起来,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促进了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即使在今天,大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运输和灌溉的主要水道之一。“大运河之所以这么久仍然能够使用,是因为它的建设、维护都非常严谨。大运河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印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厉害’之处。”王梓馨钦佩地说。

“开凿大运河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帮助。而且,劳动人民积淀的建造大运河的经验,也可以运用在当下的水利、交通等方面。”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的张恒毅同学认为,古代人民的劳动做法对当今也有借鉴意义,“我感悟到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劳动人民踏踏实实的劳动精神,不怕吃苦,勤奋劳作,这也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经验。”

活动结束不是终点,“红领巾劳动吧”劳动教育实践网上平台今后还会继续为全省少先队员策划组织更多丰富有趣的线下劳动实践活动,欢迎广大少先队员积极参与。

另为了让家长们能够从正规渠道获取“红领巾劳动吧”的各类权威消息发布,我们特别建立官方QQ群,欢迎用户扫码或搜索群号进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宗祺 胡恩瑞(实习)/文 赵宇 邓晓琦/视频 虞越 赵宇/摄影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