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当病魔骤然来袭,生命的意义在脆弱中愈发显得坚韧。4月14日晚,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三届)剧目之一、由南京市话剧团创排的话剧《肺腑之言》在南京星空剧场(宁剧场)精彩上演,引领观众开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舞台之旅。

《肺腑之言》讲述的是一个“生命延续,大爱传递”的故事。舞台上,女主人公春晓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的肺部肿瘤,进行器官移植成为其延续生命的唯一希冀。从悲伤、抗拒至最终的接受,她的内心仿若跋涉过千山万水。
在体内五片肺叶逐渐枯萎之际,春晓在自我意识中邂逅了生命不同阶段里五个至关重要的人,她在有限的生命中体悟到了无垠的大爱,并在病痛中找寻到了真正的自我。最终,春晓幸运地排到了匹配的捐献肺源,这对移植的肺不仅拯救了春晓的身躯,亦使她发觉了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部小剧场剧目,《肺腑之言》的结构布设甚为巧妙。在塑造出一位内心丰富、情感充沛的女性形象的基础上,依据人体肺部生理结构的五片肺叶作为呈现载体,选取春晓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五个人物形象,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心理时空的表现形式现身,或予以鼓励,或予以辞别,或予以慰藉。
该剧借助现实空间与人物心理空间的转换,结合舞台灯光、音效、多媒体等手段,将春晓住院期间的内心变化过程,在舞台上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地细致展现,从个体成长经历折射出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发展,紧密扣合普通人书写不平凡人生的时代主题。



【编剧说】
记者:春晓的丈夫始终是缺席的不在场状态,即使在激励春晓战胜病魔的回忆中也没有出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设计?
王飞飞:我采访过程中的确有很多人讲,在病房里的人间非常残酷,就是有很多丈夫消失,最终能够陪在你身边的,一定是亲人。所以我把春晓放到了一个困境中,依赖不了任何人,最后春晓遇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那个真实的自己是非常的坚毅、坚强。
记者:本剧中您最满意的部分(设定或情节)是什么?
王飞飞:我自己最满意的情节是在春晓出院之前,她和捐献者在精神层面有了一个对话,这段对话让春晓得到了一种鼓励。对我来讲,这是最大的意义,因为我创作这部戏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人体器官捐献这项事业,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我在采访一年多后,也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
记者:作为一名编剧,没有灵感的时候会怎么做?
王飞飞:没有灵感就放下。人的能量、精力都是有限的,编剧的工作大部分是腹稿,在腹稿的过程如果写不出来,就干点别的,比如说可以收拾收拾房间、洗衣服、拖地,做饭,就是让脑子清空一下。还有一个,我可以分享我的经验,所谓的灵感枯竭的时刻怎么办?就是睡觉!带着问题去睡觉,醒之前给自己设一个早一点的闹铃,你在半梦半醒之间是最容易想出来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