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非遗传承 > 正文
不一样的“白菜” 扬州助力非遗“活起来”

根须剔透、精美灵动,22日,记者走进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江苏省扬州玉雕非遗传承人时庆梅正在雕琢玉佩,旁边展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白菜玉雕。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白菜是时庆梅的得意之作,她于2004年制作的翡翠《螳螂白菜》被选为上海世博会江苏馆的镇馆之宝。从初中参观玉器厂时第一次接触玉雕,到将扬州传统技艺带到世界最高展台,从业三十余年来,时庆梅坚守在一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台,在“滋滋”的琢玉声中化玉石为造型各异的艺术品。

“我现在做的白菜(玉雕)和刚开始学时的风格有所不同。技艺的传承不能一成不变,要在技法、设计等各方面推陈出新。”时庆梅告诉记者,工艺品创作注重“因材施艺”,比如,她在雕刻每一件以“白菜”为主题的作品时,都会根据不同材料的形状、色彩、纹理等进行针对性设计,将自然美和艺术性相结合,让每颗玉白菜都拥有独特的“灵魂”。

“玉雕技艺传承下去,一定要有人才。”坐“冷板凳”之外,时庆梅毫无保留地向徒弟分享琢玉经验,并积极向大众传播玉雕文化,推动更多人了解和延续这门传统技艺。

图为时庆梅在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展示技艺,与人交流。张蔚然 摄

和时庆梅一样,扬州绳结技艺非遗传承人丁家菲除了守在位于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小店,还定期到大中小学教学生编织手绳,把根根丝线浓缩的扬州文化传播给年轻一代。“手工制作讲究‘心要静、气要顺’,传承老技艺也是在传递古人的匠心和智慧。”

图为古琴教师高廷鑫在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永乐琴坊弹奏古琴。国璇

在仁丰里的永乐琴坊,一曲清幽淡远的《梅花三弄》吸引许多游人驻足。演奏者高廷鑫的本科专业是计算机,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这个理工男跨界成为永乐琴坊的古琴老师。偶然听到扬州广陵派古琴艺术的第十二代传承人刘扬的演奏后,他被悠扬清远的琴声打动,从而拜师学艺,将爱好变为职业。

“很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弹琴,我平时也会教学,从小孩到老人,各个年龄段对古琴感兴趣的人都越来越多。”高廷鑫拿起传承古琴技艺的接力棒,让琴韵飘向更远的地方、更广的人群。

图为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冬荣园内的非遗表演。张蔚然

雕版印刷、剪纸、漆器、扬州评话……漫步扬州的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元素随处可见。记者采访获悉,扬州市近年来打造非遗小剧场,吸引非遗项目入驻街区,通过非遗展览展示、教学和生产性保护等形式,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打造一张张古色古香、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名片”。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