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1949年4月20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江面上,千帆竞发,强渡长江天堑,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枯拉朽之势,一举解放广大江南地区。江苏的长江沿线,是渡江战役中解放军东突击集团的主战场,至今还留有多处和渡江战役相关的老地名。

在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魏村老街,有一座单孔石梁桥——渡江桥。新北区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赵小花介绍,渡江桥旧名烈塘闸,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建重修。渡江桥的桥面由七块8.5米长、宽厚各65厘米的巨型长方体麻条石铺成,经过几百年的岁月风雨,桥面依然平整,石缝间仍然依稀可见当年开凿的痕迹。渡江桥下的老德胜河,北起长江,南通京杭大运河。长江一天涨潮两次,渡江桥下设置闸门,节制长江水流入常州,也可控制从大运河进入长江的来往船只。

赵小花介绍,渡江桥的名字凝聚着一段红色记忆。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魏村义渡一号船的船老大秦长贵也驾船参加了这次战斗。他的船被称作“渡江一号”,冲在最前面。秦长贵凭着他娴熟的驾驶技巧和对水路的熟悉,避开了敌人的重重炮火,第一个把全船的解放军战士安全地送上岸。秦长贵熟知岸上地形,他领着在魏村江边登岸的解放军战士从渡江桥上通过向常州进发。渡江战役中,秦长贵四十多次驾驶木船,运载解放军指战员三四千人过江。他驾驶的那条“渡江一号”木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为了纪念这一壮举,纪念伟大的渡江战役,这座古桥就被称为渡江桥,这一名称使用至今。

在扬州也有一条渡江路,其南首同样有一座渡江桥。渡江路北起扬州市老城区市中心,南至渡江桥堍,其前身是清代的砖街、翠花街。根据《扬州地名掌故》一书记载,1951年,扬州市政府将原砖街、翠花街的路面拓宽至12米,改成全长约650米的渡江路,使其成为扬州市区一条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为了纪念渡江战役,这条主干道被命名为渡江路。渡江路一直是扬州的城市要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在这里能够体验到最地道的扬州烟火气息。渡江路建成后,其南端横跨古运河又建起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渡江桥,当年扬州的长途汽车站和客运码头,都设在渡江桥的桥畔。

党史资料记载,扬州在渡江战役中曾发挥重要作用。1949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解放军渡江作战,在扬州江都三江营负隅顽抗。4月8日晚,解放军20军60师179团对敌发起总攻,经连夜血战,攻克敌三江营江防堡垒,宣告江都全境解放,也为其后的渡江战役拔掉了“钉子”,扫清了障碍。渡江战役后,67名在三江营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长眠在扬州这片热土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