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为何台湾花莲地震余震密集?专家解读→

4月3日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自4月22日以来,台湾花莲7.3级地震序列出现一组强起伏活动,截至4月23日18时,共记录到4级以上余震41次,其中4.0—4.9级地震26次,5.0—5.9级地震12次,6.0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4月23日2时26分6.3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蒋海昆介绍,22—23日这组5、6级强余震活动,仍属于序列衰减过程中的正常起伏。

首先,针对全球7级地震的系统研究结果,以一年为尺度,余震序列的最强余震发生在震后3天内的概率约58%,发生在30天内的概率约76%,发生在90天内的概率约87%,主震后90—365天的晚期强余震概率仍能达到约13%。就以台湾东部海域7级地震而言,也存在类似的例子。例如1922年9月15日台湾宜兰海域7.2级地震后,间隔1个月,在10月15日发生了6.7级地震,该地震是7.2级后的最大余震。

其次,从此次5、6级强余震的起伏活动时间来看,我们认为受固体潮调制现象显著。4月24日是潮汐大潮时间。固体潮是指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形变现象,其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周期性应力,就是潮汐应力。已有的研究显示,余震区相对松弛、破碎的构造和介质环境,以及震后短时期不稳定的临界应力状态,加之潮汐应力与构造应力的“同向促滑”叠加效应,因而潮汐触发确实更为“偏爱”余震活动。

4月22日以来出现的地震密集活动,与区域复杂的构造环境也密切相关。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结果显示,4月3日花莲海域7.3级主震为北东方向的单侧破裂,因此4月3日至4月21日余震几乎都发生在主震的北东方向。

4月22日以来的起伏活动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余震区的南端,5、6级余震空间集中区出现明显位置迁移现象。结合在该地区发育的多条北东方向平行展布的一组断层来看,此次7.3级地震及后续余震的发生,可能是区域多条断裂共同活动的结果。主震的发生,可能触发并激活了附近次级断裂的活动。

一次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减弱。从目前的活动特征来看,花莲7.3级地震序列仍处在起伏活动过程中,余震活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总台央视记者 张腾飞)

责编:丁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