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18日,23岁的江阴船工申阿才,接到一个秘密任务:护送时任中共华东局社会部情报科科长王征明过江,执行联系江阴要塞起义的重要任务。当晚,申阿才驾着小船从靖江六助港出发,载着王征明驶向长江南岸。他们蹚过湍急的江水,躲过敌军搜查,乔装打扮,辗转进入江阴城。
3天后的凌晨,王征明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唐秉琳、唐秉煜等人,在江阴要塞成功实施起义,迎接解放军大军过江。多年后,王征明在回忆录里,还写下了这个故事。但他没想到的是,护送他过江的船工申阿才,真实身份其实是中共江南办事处地下交通员。在组织的安排下,接受焦康寿(时任苏北“中共江南工委”的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苏州市委书记处第一书记等职务)直接领导。
“因为父亲和焦康寿一直保持单线联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多年,很多人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申阿才的儿子申国明告诉记者,在经过多方核实后,今年4月,他才对外界首次披露父亲的地下工作者身份。
申阿才1927年出生于江阴一个船工之家,20岁出头时,在同乡的介绍下,开始为我军苏北新港船舶管理所江南办事处传递情报,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地下交通员。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平时以船工、小贩的身份做掩护,打探国民党驻军、布防等信息,活跃在无锡、江阴、常州、宜兴、泰兴之间,多次为人民解放军及时送达重要军事情报。
从事地下工作,不仅要和敌人斗智斗勇,还时常身陷绝境。一次,申阿才往江北传送情报时,翻越长江岸边的长山时,被敌人发现了踪迹。于是他就近找到一处树丛隐蔽起来,在树丛里躲了整整一天。直到天黑,敌人撤走了,他才赶紧下山。“幸好我熟悉地形,知道哪里有可以隐蔽的地方。”直到晚年,守口如瓶的申阿才,才把当年的经历告诉子女。
1949年5月,由于在渡江战役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申阿才和兄长申春才、申金才被评为渡江战役特等功臣。新中国成立后,兄弟三人都被安排在江阴县石牌运输社(后更名为长江航运公司)工作,还干起了驾船跑运输的老本行。“父亲从没用他‘特等功臣’的荣誉去索取什么优待或特权,退休前也没提过自己是地下党。他对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很满意,很知足。”
2019年,申阿才在江阴去世,享年93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父辈的英雄事迹,申国明把父亲、伯父从事地下交通员和渡江战役时的经历,记录在了《江阴申氏宗谱》中。
“把解放军送过江,江对岸的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就在申阿才接应大军过江之时,21岁的解放军华东警备14旅40团2营副班长王庆华,19岁的卫生员张熙恒,19岁的文艺兵黄文云,分别从安徽芜湖、江苏扬州等地,成功渡江。
申阿才、王庆华、张熙恒、黄文云,他们彼此并不相识,但都参与了这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正义之战。他们的事迹,只是千千万万保家卫国、守护和平的英烈的缩影。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这几位健在的老兵和英雄船工的后人,打开他们珍藏了七十多年的回忆。
初心弥坚,敢拼敢闯,攻坚克难,奋勇前行。他们的故事,山河记得,我们记得。
硝烟远去,新时代的大江大河已在眼前。将革命进行到底、不断追求胜利的“渡江精神”,我们永不能忘。
策划 潘青松 朱威
统筹 樊玉立
文案 樊玉立 孙旭晖
拍摄 周天琦 曹阳 孙旭晖
剪辑 张琦
素材来源:
历史资料
特别鸣谢
无锡市委宣传部、江阴市委宣传部
江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泗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江阴渡江战役支前船工申阿才之子申国明
渡江战役老战士王庆华老人及家属
渡江战役老战士张熙恒老人及家属
渡江战役老战士黄文云老人及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