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对抗失重环境 这项研究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保驾护航

随着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各类新的实验、试验项目密集走进空间站,新的科研成果也将不断产出。中国航天员中心围绕“失重骨丢失和肌萎缩发生机制”这一航天医学关键问题,探究预防长期飞行骨丢失及肌萎缩的防护作用与机制,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保驾护航。

在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医学样本制备间内,科研人员正在为即将搭载神舟十八号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的医学样本进行准备工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李莹辉:我们的细胞样本一般在负8个小时上行,但是前面这个组装过程为了让细胞有一个最好的状态,准备工作在负72小时就开始了。我们有备无患,要保证还有可能发生的延期推迟等,会做多个批次的备份。

由于在太空中失去重力,航天员可能会面临骨丢失及肌肉萎缩的问题。这项研究就是以成骨细胞和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围绕“失重骨丢失和肌萎缩发生机制”这一航天医学关键问题,探究预防长期飞行骨丢失及肌萎缩的防护作用与机制。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李莹辉:通过这些研究,一是回答失重条件下,为什么会发生骨丢失和肌肉萎缩。第二,在实验里我们还有一些药物防护,来看看用什么样的措施能够更好地来保证航天员的健康,来降低肌萎缩和骨丢失发生概率。

科研人员也通过巧思,研制了自动化的操作方式,方便航天员的操作、提高科研效率。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李莹辉:在轨为了让航天员减少操作,我们把所有操作程序都自动化,在轨能够实现多个地面需要复杂操作的功能。

通过这项研究,从元素代谢、细胞呼吸和能量传递等方面研究失重对细胞的影响,为更好理解认识失重骨丢失和肌肉萎缩提供翔实充分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有望为骨质疏松、退行性肌肉萎缩等大众健康提供独特借鉴。

目前,中国空间站已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据介绍,中国空间站为航天医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独特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50余项航天医学实验。

责编:严红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