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虽小,却关乎城市的活力与温度。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小店的作用愈发不可或缺。它们作为一个个经济微观单元,将消费活力从城市商圈引流到市民家门口的小街小巷,进而为城市的每个角落注入勃勃生机。小店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城市一代代居民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店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更新与改造。但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小店与周围居民生活的有效互融、与街巷历史文化传承的协同共进,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并值得深思的问题。2023年10月,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开启了一项名为“小店出新计划”全新探索,通过整合多方社会资源以公开招募“设计师”的形式,为辖区内自愿更新的小店寻找“更新图”。目前,首批参与更新的6家小店已经拿到了自己满意的设计图,5月份进入改造施工阶段。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小店与“设计师”互相牵手的故事,或许可以为城市小店更新提供一个新思路。
不做“网红”做文化,小店主也有发展新思路
位于朝天宫街道评事街打钉巷1号的李记清真馆,是一家以锅贴闻名的小店。如今,即便不是“饭点”,店门口也经常开启排队模式,队伍里不仅有周围的“老邻居”,更有操着天南海北口音、拖着行李箱的游客。“现在都说我们是‘网红打卡’店,但是我们并不想做‘网红’,真心实意地做好南京美食,用美食传播南京文化才是我们想要的。”李记清真馆的负责人之一李永健直言,“我们就想要一个能够体现‘李记清真馆’特色的门头设计。”“小店出新计划”一经推出,李记清真馆就主动报了名。

与李记清真馆一同入选首批“小店出新计划”的生机勃勃水果批发部、农家小院、金陵杨家馄饨店、金中鸭血粉丝汤、易记皮肚面都是朝天宫街道最具特色的小店代表。它们中有老字号,有文保单位,有“网红”店,有社区微店,都面临品牌形象、经营场景等如何与新消费需求相适应的现实压力。
生机勃勃水果批发部是朝天宫大香炉一家典型的“家门口”水果店,每天从早到晚客流不断。狭小的店面,经常会导致占用公共空间、杂物乱堆乱放、店门口违停等现象发生。不仅如此,果品摆放不合理等问题,也让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感很差。“能不能找到一个既可以拓展我们的销售空间,又可以提升我们在街巷中显示度的办法?”生机勃勃水果批发部“95后”小老板钟华直接将难题抛给“设计师”。
小店的更新需求由谁来“接单”?为了给小店找到最合适的更新设计师,“小店出新计划”向全国各地的设计师发出“英雄帖”,征集更新方案。短短一个月时间,来自全国各地64家设计机构报名参与该计划。经过实地观察、需求摸排等,最终87份设计方案入选。
小店更新不是只换门头,独特味道承载城市气息
“这些方案并非是‘由投稿到评审’的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在多种声音、多重意见的综合下不断优化,最后选择最大公约数的方案。”“小店出新计划”项目负责人、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副主任纪文心介绍。今年春节前,87份设计方案第一次摆在了由专家、小店老板、街坊代表、城市管理部门代表、媒体观察员等组成的“评审团”面前。
评审当天,金陵杨家馄饨店的老板杨小三带着儿子来到现场。金陵杨家馄饨店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忙的时候一天要卖出1000多碗馄饨,杨小三干脆地将紧邻馄饨店的店铺全部盘了下来。“如何把我们现在的经营空间打通,形成一个合理布局完整店铺?”杨小三的需求非常清晰,要增加容纳顾客的空间。杨小三学设计的儿子则更加关注金陵杨家馄饨店的品牌商标设计,他希望设计师能够在更新方案中融入品牌元素为金陵杨家馄饨店设计一个温馨的门头。
“金陵杨家馄饨店所在的那个巷子,很窄,如果再向外拓展空间,需要考虑到周围居民的通行问题。”朝天宫曹都巷小区的网格长黄文芝作为街坊代表参加评审。她直接指出了杨家馄饨在更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00后”大学生王思文是居住在朝天宫街道的“小年轻”。她跟杨小三的儿子抱有同样的观点,金陵杨家馄饨店需要一个能体现自己独特味道的商标,“南京有许多好吃的馄饨,金陵杨家馄饨店的口味需要一个能够看得到的logo。”王思文说。

3月12日,“小店出新计划”再一次举办评审会,对前一次评审选出的14个优胜方案集中进行现场路演。竞争李记清真馆设计方案的设计师安一辰一早便从上海赶到南京,还带来了她设计方案中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
“南京这座城市的传统气息非常吸引人,作为设计师我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平衡,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因为越难解的题其实越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也很希望为南京的城市更新助力。”安一辰说,“南京朝天宫街道这次公开招募小店更新设计师,搭建了平台,让设计师和有需求的用户接触交流,互相磨合,打造一个最适合的更新方案,我觉得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建立协商议事生态,助力城市更新留住生活温度
“既赋能商户,又讲好街巷的文化故事,也十分考验设计师的功力。”城市文化专家、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在评审中屡屡亮出自己的观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鲍莉坦言,此次朝天宫街道的这一类社区嵌入式小店的更新,是一次对店铺个体与城市大众关系的重新思考。
“我们通过小店出新计划,尝试将小店的‘小’事情变成大家的‘大’事情,从而形成一个有规则的协商议事生态,让商户、消费者、街坊、城市管理者都参与进来,共同讨论朝天宫每条特色街巷的特色小店应该如何打造。小店的繁荣最终也会赋能街巷,带动整条街的活力。”朝天宫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杰介绍,“这是我们基层治理的一次探索,不只是更新,我们希望通过类似活动,能发动和组织群众广泛深入参与公共事务,推动高质量街巷更新,激发基层活力,增添街区魅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共筑生活、居住、工作的共融。”
南京是一座有着生活温度的城市,各式各样的小店里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时不时在生活的细节中展现出它独特的温度。去年,朝天宫街道启动了“八巷更新”计划,这是一场关于城市肌理与文化的深度对话。从市容秩序到环境卫生,从基础设施到建筑立面,从商户门头到道路路面,全方位的更新让这八条小巷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小店出新计划”作为“八巷更新”的重要一环,更是为这些小店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调动商户的积极性,从被动地接受更新,到主动地参与到更新的过程中来,街巷小店开始慢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如今,秦淮区朝天宫街道有着诸多知名小店,明瓦廊的金宏兴鸭子、丰富路上的二条商店、南台巷的强壮的土土……无论哪一种小店,都能让人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气息。“‘小店出新计划’不仅激活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更让南京这座城市在更新中,保留了那些最宝贵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温度。”安一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