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嗦粉”也有危险?高温多雨天气,谨防食物中毒

今年3月

有多人在台北市信义区

一家素食餐厅用餐后出现不适

送医后甚至出现死亡病例

4月29日,台湾卫生福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证实,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仍有2人住院治疗。

死者体内检出

有毒物质“米酵菌酸”成分

据悉,该起食物中毒事件已通报的所有案例都曾于3月19日至22日,在该餐厅食用了粿条、米粉等用同种食材制作的食物,并都在用餐后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其中重症者都出现了急性肝衰竭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器官衰竭。经检测,发现有毒物质“米酵菌酸”成分。

食物中毒

为何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有毒物质“米酵菌酸”

到底是什么?

日常又该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一起来看。

认识“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 由发酵的谷物、椰子及食用菌等受污染后产生,毒性强烈,无色无味,耐热性极强,正常的家庭烹饪方法难以消除,进食后即可引发中毒。

主要影响肝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

哪些食物

易产生米酵菌酸?

经长时间发酵或浸发的食品,当放置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最易滋生“米酵菌酸”,包括:

谷类发酵制品

发酵玉米面、糍粑、醋凉粉、粿条、米粉、凉皮等。

变质食用菌

过久泡发的银耳、黑木耳等。

薯类制品

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中毒后有哪些症状?

一旦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一般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一两天后即出现中毒症状。

首先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无力。重者出现头痛、肌肉痉挛、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休克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1.食用发酵米面类食品前,要确保其存储、加工和烹饪方法正确,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2.食用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3.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卫生和温度控制,避免细菌滋生。

图源:央视新闻

夏季常见的细菌性

食物中毒还有哪些?

沙门氏菌

多由动物性食品引起,如:肉类、蛋类。

症状:腹泻为水样便,一日数次,多伴有发烧,体温38-40℃,症状一般在中毒后3-5天内迅速减轻。

蜡样芽孢杆菌

常见于剩饭、米粉、甜酒酿、甜点心及乳、肉类。主要原因是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和放置时间较长。

症状:呕吐型以恶心、呕吐、腹痛为主;腹泻型多为腹痛、腹泻、水样便。

副溶血性弧菌

主要见于海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

症状:脐部阵发性绞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

食物中毒后

如何紧急处理?

怀疑自己食物中毒后,应第一时间催吐并留样。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就医,以免耽误诊疗。

国家应急广播提示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变质

出现疑似中毒情况

应迅速应急处置并就诊

责编:严红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