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国工匠、国家卓越工程师,讲述工人阶级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故事……“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礼赞劳动者的同时,体现出弘扬创造精神、崇尚技能“追光”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新型劳动者、高素质劳动者正以“向新而行”的风采活跃在劳动一线,用卓越的劳动贡献,为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擦亮了“新”的底色。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内涵也总是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自1890年5月1日起,“五一”国际劳动节已走过了134年。一个多世纪以来,“五一”国际劳动节在为工人阶级争取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发展内涵,逐渐成为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节日。我们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这个节日,用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业绩,推动其内涵持续深化。劳动光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今天,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五一”国际劳动节也成为弘扬劳动好传统、倡导劳动新风尚的窗口。
劳动新风尚,新在劳动形态、劳动技能、劳动成果,而归根结底,新在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劳动者尤其是高素质劳动者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高科技人才攻克技术难题,也需要大批劳动者特别是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生产力的跃升。劳动者“新不新”,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呼唤高素质劳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目中有人”。我省制造业企业实力强劲,科教资源丰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支规模更大、结构更合理、贡献更突出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对此,省委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激发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在江苏大地蔚然成风。在鲜明的信号导向之下,各地各部门应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容纳各类新型劳动者发挥所长、创造价值?如何进一步完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助力高素质劳动者批量涌现?如何进一步推动技能“加新”与待遇“加薪”同向同行,调动起每一位劳动者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为劳动者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创造更好条件,组织动员劳动者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奋斗担当,是我们礼赞劳动的务实之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在时代新风貌的精神坐标中,劳动与创造是密不可分的。对广大劳动者而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也是适应发展变化的正确“打开方式”。拥抱新技术,培养新技能,劳动“向新而行”,前方必然是更加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