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五一假期,本是大家放松心情、享受闲暇的美好时光。然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环卫工人们却如往常一般,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假期期间,记者来到刚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的常熟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机械化作业中心,开始了一次特殊的体验——跟着环卫工人去洒水。
走进机械化作业中心,机械的轰鸣声,仿佛在诉说着这里辛勤工作的故事。记者看到不远处,一位身着环卫服装的青年人,正绕着一台庞大的车辆反复查看。经工作人员介绍得知,此人是记者这趟行程的“师傅”——驾驶员李俊,正在做开工前的检测。
只见这台洒水车形似货车,但在车后有一座巨大的炮塔矗立。“这是炮雾车,主要用作降尘。”李俊率先开口,这次的工作主要是绕着黄河路、海虞北路、长江路、泰山北路,进行洒水降尘。
检查完车辆没有问题后,李俊熟练地登上炮雾车,载着记者来到黄河路段。只见他眼神一直在观察前方路况,右手伸向身旁的操控台,看都没看一眼,就打开了“左后洒水”的按钮。

“为什么不打开后面的‘炮筒’进行降尘?”记者问道。“风大啊!”李俊笑着指了指路边被风吹动的树枝,“今天的风有三级,只有在一级风,最好无风的情况下,才能打开后面的喷雾系统。”他继续解释,这台机器能把水雾打到20多米的空中,跟下雨一样,如果有风,就很容易淋湿行人,甚至吹进路两旁的居民家中。
正因为如此,李俊养成了实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记者打趣问道,下雨天要洒水清扫路面吗?“这是清扫路面最好的时间,很多人都不理解。”李俊说道,由于下雨,路面会变得湿润,机器可直接进行高压冲扫,基本可以省去洒水的环节,省时省水又省力。

记者观察到,从黄河路到海虞北路,再到长江路,李俊的右手一直搭在身旁的操控台上,时不时地拨通不同的按钮,精准地控制水流速度,以及与路边的距离。
“开洒水车,可没想得那么简单。”李俊说,路上的状况时时都在变化,要注意行人、车辆、道路上方电线以及与马路两边的距离,进而控制何时出水,什么力度出水等等,以确保把路面清扫干净的同时,避免把水洒到周围人的身上。
紧接着,李俊跟记者讲起之前参加环卫技能比赛时的一个项目——“模拟港湾”。“我们驾驶清扫车,用扫盘拨动瓶盖,同时不能碰倒紧贴着的矿泉水瓶。这要求司机对扫盘的距离控制,精确到厘米级别。”他说,这主要是模拟公交车进站处的道路环境,一些乘客等公交车时,习惯站在站台边,环卫工人驾车清扫,既要确保将路边的树叶、垃圾清理干净,又不能扫到乘客的鞋子。设置这样的项目,就是为了提高作业的精细化程度。
此时,炮雾车正由长江路拐进泰山北路。“现在我要关掉洒水,避免斑马线上有水造成滑倒,对行人造成危险。”李俊立马关掉了左后洒水开关。
“没想到,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花费这么大精力,关注这么多的事情。”
李俊回忆道,有次他走在路边,看到单位其他同事开着炮雾车路过。一阵风吹过,炮雾车喷出的水雾,淋了他满脸水。“不要说别人了,自己碰到都会一肚子气。”他说,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到极致。
正当记者想要继续深入询问时,突然一阵急促的喇叭声从后方传来,原来是后方车辆正焦急地催促我们让路。李俊迅速关掉洒水设备,熟练地操控车辆靠边,尽量让出道路空间,示意后车先行。“如果在早高峰时段遇到交通拥堵,同时又需要洒水作业,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记者问道。
“我们对主城区的126条主次干道,约302公里道路都有基本的了解,每天会从外围道路开始打扫,等到9点之后,再来内部清扫。”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让李俊对道路的拥堵时间、宽度,路两边的建筑类型等信息烂熟于心。
“每天来回清扫七八趟,行程近100公里,只要多留心,记住这些事情也不难。”凭着这股钻研劲头和细心程度,李俊不仅成为中心的“全能型”车手,还在全省道路机械化清扫决赛中取得过第二名的好成绩。

历时一个小时,炮雾车几乎用光存水。李俊把车停到离长江路和海虞北路交叉口不远处,开始给炮雾车加水。加满八吨水,需要十几分钟。利用这段时间,李俊下车短暂休息,“只有加水的时间可以活动活动,其他时间都要在路上洒水,不方便下车”。
“这个假期有什么安排?”“我们没有假期的,有一天调休。”李俊笑着说,“得看妻子的时间吧,她在医院工作,也只有调休,如果时间允许,就带着孩子去周边转转。”

八吨水很快加满了。李俊还要再沿着刚才的路线,洒三遍水,因此不敢耽误时间,迅速地把加水工具放在车上,动作十分利落。收拾好后,他驾着车朝东慢慢驶去。车子的后方喷出一层水雾,打湿了路面。在路面与水雾之间,阳光被分解成了五彩斑斓的光影,像李俊这样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一样,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抹亮丽的色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