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消保委调查:扫码消费有“四大烦”

如今

自助扫码成为很多消费场景的“标配”

不过

强制关注、弹窗广告

过度索取个人信息等问题

也令消费者感到困扰

近期

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开展扫码消费调查

发现四方面问题

一、扫码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仍存在

根据《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

本次调查显示

有40%的消费者遇到过

扫码必须关注微信公众号的问题

在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扫码消费服务场景调查中,“关注微信公众号等各类账号”排名第三位。线下调查发现,有17个商家要求在扫码消费时必须关注微信公众号,比如:某面包店需扫码关注公众号后才能点餐;杭州某商场停车场需关注公众号后才能缴费离场;餐饮企业某某家需关注公众号才能排队预约取号。

二、服务条款复杂冗长,重要条款未明确标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

调查发现

扫码消费中涉及

“服务协议”“隐私条款”的占比达39%

且服务协议(隐私条款)内容复杂冗长

比如,某餐饮企业隐私协议条款超过1万字,相关重要条款未明确标识。对于服务协议和隐私条款,大部分消费者并不会认真查看。线上问卷显示,近80%的消费者不会仔细阅读复杂冗长的隐私或服务条款。

三、弹窗广告频繁,影响消费体验

《广告法》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调查显示

部分知名充电宝租包用服务商家

均在扫码后弹出广告

部分弹窗广告点击后无显著关闭标志

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同时,线上问卷显示,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扫码消费服务场景中,排名第二的是“扫码出现广告”。

四、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存在泄露风险

部分场所在扫码支付的过程中要求消费者授权个人信息,如授权用户名、手机号、地理位置、通讯录等内容,不授权就无法获得服务,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违反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

体验发现

扫码消费要求授权手机号码的占比23%

点击同意隐私服务协议等才能下一步操作的占比22%

要求获取昵称、头像等信息的占比19%

合计占比达到64%

比如:杭州某游戏机、宁波某娃娃机需获取消费者头像、昵称等信息后才能使用。而在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扫码消费服务场景线上调查中,25%的消费者表示最不满意的是“显示、绑定、授权个人信息”的情况,原因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消保委呼吁:

商家在提供扫码服务时应做到透明、必要、自愿,所有商业行为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意愿,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守住法律的底线。“强制关注”看似“圈粉”,实则“脱粉”,商家应从长远出发,多些“消费者视角”,切勿被短暂收获的“流量”反噬,影响自身的评价及口碑。另外,也建议消费领域企业密切关注行业监管动态,及时完成自纠自查,以免触发相关合规风险。

消保委建议:

消费者要加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如发现相关商家在提供扫码服务过程中涉嫌强制关注公众号、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可以向地方消保委、市场监管部门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部门反映情况或举报。

责编:严红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