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给现金留一席之地,也是无障碍支付的内在要求

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拒收人民币现金现象时有发生。据5月6日新华社报道,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多起拒收人民币现金典型案例予以公示,经营主体拒收人民币现金的理由五花八门,“未设立现金收付通道”“无法找零”“容易遗失”……但这些都不能为拒收行为开脱。

随着数字支付普及,使用现金支付的人确实越来越少。数字支付有助于减少偷窃、抢劫等犯罪现象,还能防范假币流通,给交易双方减少了诸多麻烦……因此,使用现金进行交易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商家拒收现金也逐渐成为习惯。

从法律层面看,经营主体应当尊重人民群众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老年人习惯使用现金支付,强制采用数字支付无疑给他们的消费和生活增加了诸多障碍。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对拒收现金的经营主体作出处罚,给一些对现金“不友好”的经营主体敲响了警钟。现实中,数字支付成为主流,一些商家或许确实存在零钱储备不足、不好算账等问题,所以简单粗暴地拒绝现金支付方式。但事实上,诸如“未设立现金收付通道”“容易遗失”“无法找零”等理由在本质上都是对现金支付设置门槛,进而排除现金支付方式。所以,拒收现金的“一万个理由”都是借口,甚至涉嫌违法。

让现金支付方式更畅通,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经营主体拒收现金的违法违规成本,尤其是对银行、医院等部分公共服务机构拒收现金等典型情况,加大责令整改和处罚的力度,倒逼其做出表率。此外,消费者群体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对拒收或变相拒收现金的行为勇于说“不”、及时举报,共同维护可以自主选择支付方式的消费环境。

数字支付时代带来万般便捷,但不能因此把现金支付当成“弃子”。尤其是在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议题上,支付无障碍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从维护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到确保社会层面现金支付渠道畅通,再到人民群众自由选择支付方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必须给现金支付留有一席之地。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