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世界肥胖联盟《2023年世界肥胖地图》显示,我国肥胖形势不容乐观:成年人肥胖率将持续攀升,预测到2035年可达18%。
肥胖不只是身材焦虑的问题,还会诱发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肿瘤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大大增加死亡风险。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其实并不单纯由体重说了算,目前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就是身体质量指数(BMI)。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²(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是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重和BMI可以略高。
如何预防肥胖?饮食和运动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肥胖本质上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产生了对健康构成风险的脂肪异常或过度积累。吃动平衡,才能维持健康体重。
长期这样吃,一不小心就变胖,快来对照自查:
1.吃太多,动太少:正常体重的人,如果长期摄入大于消耗,就会能量过剩。
2.营养摄入不均: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较多,果蔬、粗粮摄入不足,缺少燃烧脂肪的原料(维生素B1、B2,膳食纤维等)
3.吃太快:有研究表明,与吃饭速度正常的人相比,吃饭快的人发胖风险高约4倍。
吃得很少,为什么减肥还是失败了?
如果长期摄入热量极少,身体会认为你进入了“饥荒”状态,身体的各个器官会把热量存储起来应对“饥荒”,所以,节食减肥到了后期,即使只吃了一点点,体重也可能无法降低。
文字:蒋明睿 赵晶
视频:蔡亮
设计:杨诺亚 赵晶
出品:新华日报社健康传媒中心
本期审核专家: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 张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