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当护士节“邂逅”母亲节,双重身份成就“爱的二次方”

今年5月12日,护士节与母亲节不期而遇,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南丁格尔妈妈”们用行动诠释了双重角色的深刻含义。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近这群可敬可爱的“提灯人”,聆听她们护佑生命和健康的温暖故事,聚焦当代护理人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践行优质服务行动中的点点滴滴。

母女两代儿科护士,“长大后我成了你”

陈俐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的一位护士,而她的妈妈退休前也是该院的儿科护士。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也投身医学和护理岗位。“小时候常常埋怨妈妈下班晚,没有假期,长大后却为我的护士妈妈感到骄傲。”陈俐回忆,上学时,妈妈很少接送和陪伴自己,她也经常因此难过。懂事后,知道妈妈下班晚是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孩子,她逐渐理解了这份工作。“有时候和妈妈一起去医院,虽然是病房,但到处都是温馨和快乐。看到妈妈打针、输液、安抚患儿……就感觉护士非常厉害。在她精心护理下,患儿恢复健康,我也为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

陈俐的妈妈从事护理行业30余年,她深知这一行的辛苦,但把孩子们都成功地治愈出院,让他们重新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健康、快乐地长大,也给了护理工作者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得知女儿即将成为一名和自己一样的儿科护士后,这位护理“老兵”对她只有一个嘱托:“这份工作更多的是奉献,奉献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干活一定要仔细、认真!”

如今,虽然妈妈退休了,陈俐也从一名年轻气盛的护理“新手”成长为沉着冷静、独当一面的护理骨干。家庭聚会时,母女二人聊天的话题常围绕着医院和患儿,妈妈传授工作多年的经验和智慧,女儿则讲述医院新动态、临床新进展,其乐融融。“我们是‘护士之家’,我以我们母女为荣!” 陈俐说。

是母亲,也帮助别人成为母亲

“在普通人眼中,会觉得产科是很特殊的科室,是一个承载着爱和希望的地方。我刚到产科工作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年轻小姑娘,对于工作更多的是新鲜感和喜悦,每天看着新生宝宝特别可爱,觉得心情也是甜的。”南京鼓楼医院产科护士长张竑告诉记者,她到产科工作已经有十五六年时间,自己的儿子也从肉乎乎的宝宝长成了即将中考的大小伙子。“也是从我自己成为母亲之后,重返工作,对于产科护士这个岗位有了更深的理解。”张竑说。

“我们会看到妈妈们分娩完宝宝之后的疲惫状态,看到新手妈妈们照顾宝宝的手足无措;她们刚刚经历了角色转换,很多人还会有彷徨焦虑的情况……在自己成为妈妈之后,对这种身心状况更加感同身受了,和产妇的沟通和交流也更加顺畅。”张竑表示,她会想更多地尽己所能去帮助新手妈妈们,让她们照顾好自己的同时掌握好照顾新生儿的技能,尤其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或是风险,保持足够的警惕心。

“分娩通常情况下是一个生理过程,但仍会有风险发生。有些突发状况甚至会危及产妇或是新生儿生命,这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张竑表示,护士是离病人最近的人,也是和病人接触最多的人,因此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的苗头。

护士的工作不只是按部就班,南京鼓楼医院产科在工作中着重培养护士们的评判性思维。结合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能够早期识别未来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或者是风险,有效干预,切实提升护理质量,帮助新手妈妈们顺利度过过渡期,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纵横矩阵”护理人生,她成为儿子的榜样

“我不爱护理,但我选择了护理,做了一辈子,也认认真真做了。”护士节前夕,在专访江苏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段培蓓时,她少见地直言“不爱护理”。

回顾30多年的护理生涯,段培蓓无论是成长还是工作,都一直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最终为自己和团队“织”出一张矩阵“安全网”。

1987年被南京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高等护理系(后改为护理系)录取,段培蓓成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护理本科生。1992年毕业后入职江苏省中医院,“落差感瞬间袭来”让段培蓓感到万分迷茫,“大家都认为护理只要打打针发发药就好了,我一下子失去了价值感”。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护理岗,果真如此吗?

但当时的护理部主任对她寄予厚望,先将她安排到心脏科,此后每一年都在轮换新的科室,她往往上手熟悉了一个科室的工作,就要再从零学起。8年8个科室,当了8年的新人,也正因为如此,段培蓓熟悉了医院各个科室,“当我再回头看,那真是太宝贵的经历了”。

横向铺开了对岗位的认知,段培蓓又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深度。2003年,她就率先在医院开展静脉治疗PICC置管技术,成为江苏省第一批静脉治疗带头人。“当自己逐渐成为细分领域的专家时,专业价值也就找到了,原来护理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为过来人,段培蓓知道“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生涯会让人多么无力。为此,2006年成为护理部副主任后,段培蓓成立以专科护士牵头的专科学组,在这个过程中,操作标准、规章制度一项项建立起来,真正让患者受益,得到最佳的专业照护。2017年她成为护理部主任后,又着手改变质控模式。2018年她创新建立江苏省中医院矩阵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每年更新。段培蓓说,横向形成专项组,纵向形成以大专科为主的标准化组,纵横精准融合对接,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矩阵。

今年的护士节恰逢母亲节,段培蓓的专业工作之“网”越织越密,生活之“网”也一样令她满意吗?“工作关系,我确实对孩子的照顾很少。”好在家人给予她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爱人帮她弥补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欠缺。如今,儿子已经28岁了,远在国外攻读数学博士。段培蓓提起孩子满脸骄傲,她说自己对孩子没有任何期待,只希望他能好好做自己。“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名护士,我用自己的专业和敬业影响着他,我能做的就是让他选择自己的人生,支持他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再回头看30余年的工作历程,段培蓓一扫当年的迷茫,她笑着说,当她在这个岗位上看到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为我们团队的专业感到自豪,自己当年的选择确实是对的!”

当护士成为“龙凤胎”妈妈后,病人和孩子都是牵挂

王娟,这位来自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的“90后”护士,踏入岗位那刻起,便将护士服视为最荣耀的“战甲”。身份转变为龙凤胎母亲后,她非但未因护理工作的时间不定与育儿重任感到困扰,反而因此深化了她对护理事业的热忱,病人和孩子都成为她的牵挂。

2013年,王娟初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她目睹了一场紧张有序的生死竞速:医生与护士紧密协作,围绕病床展开急救,那一系列精准的安置、默契的分工、同步的心脏复苏以及严谨的药物管理、输氧、静脉注射、细致观察与记录,无一不彰显出团队的专业与高效。心电监护仪上渐渐趋于平稳的心跳,标志着抢救的成功……

“那一刻,我感到,无论医生还是护士,都是生命战场上的英勇战士。我要去重症监护室。”2014年毕业后,王娟正式成为一名护士,面对不同科室的双向选择,她毅然选择了神经外科。 “在神经外科监护室实习时,老师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想像她们一样救死扶伤。”王娟告诉记者。

在重症的三年,王娟从稚嫩渐变得有经验。大胆、勤快、有责任心,她穿梭在每个病人之间。她不仅在护理技能上努力上进,在面对患者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她也十分关注。她做到了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她不仅要做一名技术优秀的护士,也要做一名有温度的护士,去守护每一位患者。

“作为女性,谁不想成为母亲?”孕育孩子的过程也让王娟感触很多。由于身体原因,王娟的备孕期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她回忆一件小事,治疗期间,她需要每天打针,而身为护士的她每次都是自己配药,那份近乎苛刻的精确与谨慎,生怕任何微小的疏忽影响治疗效果。“换位思考,每天面对的患者和家属何尝不是跟自己一样的心境?所以作为医务人员,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王娟说。成为一对龙凤胎的母亲后,王娟对这份工作充满更深的爱,对患者展现出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如今两个孩子6岁了,她常与孩子们分享医院的感人故事,孩子们则以她为荣,在幼儿园向他人骄傲地介绍:“我的妈妈是一位护士,她每天都在治病救人。”而当问起他们长大后想做什么的时候,他们会说:“等我长大了,也想像妈妈一样治病救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彦 蒋明睿 王甜 安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乔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