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苏文坛悼念著名诗人丁芒: “生命之弓”停止了歌唱

交汇点讯 5月13日,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南通籍著名诗人丁芒5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9岁。

丁芒,原名陈炎,1925年生于江苏南通,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曾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他自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参加新四军,历任军旅记者、编辑、编辑组长,1987年于江苏人民出版社离休。2002年丁芒出版600万字《丁芒文集》,耄耋之年仍从事诗歌、文艺理论及书法创作,其《苦丁斋笔记》系列获1990年金陵文学奖,《当代诗词学》获2000年首届龙文化金奖。1999年国际华文诗书学会美学评委会授予丁芒“二十世纪国际桂冠诗人”荣誉称号,2012年他被推举为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我从15岁时开始写诗,一口气写了80年,可以说成于诗,难于诗,又归于诗,面对命运的潮起潮落,我无怨无悔,一生乐在诗途。”晚年接受家乡记者采访时,丁芒如此概述自己的一生。丁芒流传最广的诗作是他1999年底发表于《诗刊》新世纪专号中的一首四行小诗《箭》:“走过了弯弯曲曲的路/一百年才找到这张弓/今夜,箭已定位于弦——做着一个笔直的梦!”已故南京诗人冯亦同曾对此诗盛赞有加:“大到民族复兴的百年追寻,小到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全都被浓缩在这言简旨远、文采飞扬的诗句里,它洗练纯净得像传统诗词中的绝句和小令,却又是地地道道的新诗:自由、洒脱而又和谐、严谨。”

而今,这张昔日饱满的“生命之弓”停止了吟唱。“几度亲聆承教诲,哀思化泪洒江天。锋芒展露《诗歌线》,星火燎原近紫烟。夜雨逐归经坎坷,初心未改枕书眠。深情吟唱‘自由曲’,新旧两栖留巨篇。”听闻丁芒逝世,南通市文联原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南通市诗词协会顾问陈建华感怀不已,写下《七律·悼丁芒》以表悼念。诗中巧妙嵌入丁芒在参加地下党组织期间和南通同仁出版的革命诗集《诗歌线》,进入新时期后丁芒提出的新诗旧诗“两栖诗人”的主张,以及呼唤以“自由曲”为载体的“关于诗的哥德巴赫猜想”。

“2021年,我们南通市诗词学会的几位会长相约探望丁芒,丁老当时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他说‘谁爱诗词,我就爱谁’”陈建华回忆。

2021年,陈建华与丁芒合影

陈建华告诉记者,2020年南通当地《江海晚报》对时年96岁的丁芒进行了抢救性口述历史访谈,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史料:丁芒自述他之所以改名丁芒,是因他和同事孙平天怒怼国民党专员时,曾被警告“锋芒不要太露”;而“丁”是为纪念他的出生地南通丁古角而取的。若干年后,诗人流沙河为丁芒的名字做了精妙解读:入木为丁,脱颖为芒。1946年,南通“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极度悲愤的丁芒第一次用笔名丁芒写下《一个国统区新闻记者的日记》等长文,痛揭国民党在南通的黑暗统治。

“丁老走得太突然了。在我们印象中,丁老虽然高寿,却健康、开朗,他那蔼然的微笑一直挂在脑海里。我们江苏省诗词协会一直想做一场丁芒诗词朗诵会,前两天还在谋划这件事,没想到丁老突然离开了。”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叹惋道。

忆及丁芒,丁捷的思绪瞬间闪回至上世纪80年代,他在海安中学读书时初次见到偶像的印象。“当时全国掀起文学热,海安也是一座崇文重教、诗风昌盛的小城,海安的一个文学机构和我所负责的海安中学文学社,联合邀请丁芒老师到海安做文学讲座。县里的青年诗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就把大诗人从汽车站驮到学校来了,我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丁老却笑眯眯的,和我们亲切地打招呼,他做的那场讲座为小城的文学青年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后来,丁芒还应丁捷之邀,为海安中学的校园文学刊物题写刊名;丁捷到南京上大学后,也专程拜访过丁老,追叙他对自己的文学影响。“丁老逝世了,我们要做的,是整理、铭记他带给我们的‘文学福利’。”

同样受益于丁芒带来的“文学福利”的还有很多人。丁芒诗友、全国煤矿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友田回忆,2003年12月,丁芒欣然为孙友田诗歌朗诵会题写了“我是煤,我要燃烧”的会标,为朗诵会增色不少。丁芒其人亦如燃烧的煤炭一般,为祖国命运、民生疾苦燃尽最后一丝光华。孙友田写下《永远的思念——哀悼老友丁芒》:“你的勤奋和智慧,都亮在稿纸上;你的微笑和智慧,终于让人难忘。你一生都在耕耘着,散发书香的土地;你一生都在书写着,春华秋实的梦想。”

孙友田为丁芒写下的悼念文字

对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戴珩来说,他格外感念的,是丁芒慷慨无私的提携之恩;他格外铭记的,是丁芒历经坎坷却不改乐观向上的性格,亦不改诗风的雄健明朗。

“1996年著名诗人、诗评家冯亦同先生要编辑一套‘金陵诗丛’,其中有我的一部散文诗集《依偎大树》,我冒昧请丁芒老师为我作序,他慷慨应邀。其中一首小诗《蜡烛》,大概有这么几句:(蜡烛)一次次站立/又一次次倒下/在生命倾倒的痛苦中/流下了热泪在泪水之上立足/泪水筑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基座。丁芒老师读了之后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蜡烛,都要在自己的泪水之上立足。他在序文《理性之光,阳刚之气》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我先后出版了30多本书,但这本《依偎大树》曾给我带来莫大的骄傲和欣慰,它为我这些年来坚守人生理想,坚守诗性品格,坚持严肃的思考和写作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念及往事,戴珩祝愿丁芒老师一路走好,在天堂也始终有诗歌和友情相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受访者供图

责编:姚依依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