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15日公布:今年一季度全省法院新收一审物业纠纷案件5018件,同比下降43.08%。
物业纠纷的大幅下降,离不开司法在物业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引领推动。今年以来,省法院聚焦群众物业纠纷高频司法需求,切实贯彻落实省委政法委《关于做好2024年度政法惠民实事工作的通知》和《2024年度政法惠民十件实事推进计划表》,将现阶段构建物业纠纷源头治理机制,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多元解纷体系作为今年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充分发挥。
在昆山一家中等规模的小区,640户居民中,大多数住户是从外地来昆山工作生活的“新昆山”居民。2022年8月,在小区老物业撤场时,陆续向法庭提起了共计117件的追缴拖欠物业费批量诉讼。物业纠纷案件数量一直排在昆山法院各类民事案件的前列。“那时经常有律师都是拉着行李箱来立物业纠纷案件,不时有一批上百件的情况。”昆山市法院物业融合法庭法官赵雅婷说。
面对大量物业纠纷,如何找准症结,定分止争,除去病灶?昆山法院分析发现,物业费到位率客观上能够反映小区业主对物业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情况以及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沟通顺畅程度,法院据此对小区的纠纷情况进行初步把握,并通过“红蓝档案”等机制作为评价物业服务质量、优化物业企业治理的重要抓手——
红色档案记录的是物业公司履职不到位情况,相关情况通报住建部门进行督促整改,并通过住建部门建立的物业服务“红黑榜”向社会公示“重收费、轻服务”且拒不整改的物业公司,促进形成“优胜劣汰、失信失位”的物业服务市场环境;
蓝色档案记录的是业主无故长期拖欠物业费等情况,通过速裁快审、依法适用滞纳金条款,强化业主依法履约责任,保障物业公司合法经营权益。
昆山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沈如说,在“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指引下,昆山法院形成了以分析物业费到位率为切入、以解决问题为牵引,以诉前调解为主流、以司法裁判为示范的递进式物业纠纷预防化解链条。在物业融合法庭的努力下,在昆山“上海公馆”小区,98项业主提出的问题在短期内陆续完成整改,业主自愿补缴物业费72万余元。去年,物业融合法庭辖区诉讼案件284件,相当于辖区802个小区平均仅有0.35件。今年4月,昆山法院深化与住建部门协作,升级建立扩大版的物业融合法庭,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市11个区、镇的全部1510个住宅小区,将纠纷调处范围从物业纠纷拓展到装饰装修合同纠纷、相邻权纠纷等与群众居住有关的多类纠纷。
昆山法院解决物业纠纷,是全省法院解决物业纠纷的一个缩影。2023年全省法院共受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32582件。如此多的物业纠纷让很多人不能安居,又谈何乐业?在总结昆山等地法院解决物业纠纷的做法与成效的基础上,省法院结合纠纷类型、成因、特征,形成因地制宜的治理新模式。省法院民六庭负责人介绍,全省法院通过“微解纷+网上立案”,邀请资深调解员参与诉前调解,推动物业纠纷快立快调,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示范诉讼”模式,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效率。针对物业纠纷类案反映的治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制发司法建议,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帮助物业企业早发现、早预防问题。加大科技手段的司法应用,让物业纠纷类型分布、变化趋势可视化。通过综合施策,努力实现“裁判一片、化解一片、教育一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