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课程思政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整合教育内容,对培养时代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深化教学内容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共鸣与创新,构建课程思政的三维教学体系。
寻找契合点:教学内容与价值引领并蒂双开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也不应是“两张皮”。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建立教育与思政的联系,实现“同频共振”。教师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创造性地融入专业知识,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构建课堂教学中的思政体系。例如,经济学课程可结合市场经济运作和当前形势,引导学生思考公平与效率,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文学课程可通过分析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外,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实现课程思政至关重要。案例教学、讨论、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嵌入式教学使思政教育成为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瞄准兴奋点:精准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多样化。同时,也面临着成长的困惑和价值观塑造的迫切需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触及心灵。课前调查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想动态,以及困惑、关注点、兴趣点。教师可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困惑答疑解惑,针对兴趣点设计案例,针对思想状况进行价值观引导。课程报告能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反馈学习成果。
探索创新点:构建课程、对象与思政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构建专业课程、授课对象、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体系,是深化课程思政的核心。实现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整合,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方法、难点、误区等角度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创设应用场景,让学生模拟使用所学知识,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此外,以课程报告、学术论坛、社会实践等活动,补充思政教育,拓宽视野,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
石俊国 卢章平(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现代演化经济学学科交叉创新与改革路径〈23070214823365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