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蚕花里老街区,时尚的乐队表演余音绕梁,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交融;古禅寺旁,红梨宋风市集游园会流光溢彩,市民游客换上国风服饰沉浸于市井烟火气;潜龙渠畔,“家在绸都”城市品质推介会上人头攒动,吸引着客商、人才落户……今年“五一”假期,地处运河之畔的千年绸都——吴江盛泽镇,通过一系列活动向外界展示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内在品质。
盛泽东方丝绸市场聚集着7000余家商户,全镇更有着2500余家纺织生产企业,共同构建起一条世界级完整产业链;盛泽也是40万人的安居乐业之所,他们大多从事纺织业;盛泽还是文化兴盛繁荣之地,丝绸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此结下累累硕果。
文脉赓续,革故鼎新。在盛泽,人文经济共生共荣堪称“立镇之本”。踏上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新起点,盛泽更加注重人、文化、经济三者的协同推进,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奋力实现新的“能级跃迁”。
文脉生生不息
“一根丝”穿越古今
步入中国盛泽丝绸纺织陈列馆,珍贵图片、文献资料、纺车织机等展品,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丝绸纺织历史的窗口;由坛丘缫丝厂旧址改建而成的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打造传统丝绸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新场景……行走盛泽,处处能感受到丝绸文化的浸润。
4月26日,在盛泽先蚕祠,一场“新青年地方创生沙龙”精彩呈现。30多名本地青年围坐在古戏台上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蚕花里历史风貌街区的焕新升级。“调动年轻人的力量,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才能释放出更强的活力。”蚕花里街区规划设计师张文轩,来自上海虹桥,他说出了在先蚕祠办沙龙的初衷。
先蚕祠是江南地区唯一留存的古蚕神祠,祠内供奉着“蚕神”嫘祖,至今保留着祈福蚕茧丰收的“小满戏”习俗,盛泽织云绣锦的千年故事从这里走向大众。手指着先蚕祠门楼上镶刻的丝绸文化元素,年近八旬的盛泽镇文联副主席、地方民俗文史专家沈莹宝感慨道,盛泽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传承发展丝绸文化,成功把“一根丝”焕发为生生不息的现代纺织产业。
“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盛泽镇西北的白龙桥上所刻的这幅浮雕对联,就是百年前绸都盛况的真实写照。
丝绸是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源远流长的丝绸业,曾经把盛泽推向了巅峰,成功以一镇之域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但是属于盛泽的传奇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改革开放进程中,盛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纺织产业,打造出“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市场、千亿级企业”齐头并进的优势。
数据显示,目前,盛泽拥有丝绸纺织企业2500多家,年产各类纺织品超230亿米,已形成“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根丝到一个品牌”的世界级完整产业链,是我国重要的丝绸纺织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这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出盛泽深厚的发展底蕴。
产业脱胎换骨,源于文化润泽人心。“盛泽人的骨子里自带丝绸文化基因,企业家们从内心深处看好丝绸纺织业,确信这是个永远的朝阳产业。”盛泽镇总商会党委书记赵菊观深有感触地说。
走进江苏华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丝绸博物馆内的传统烘茧灶和电梯间里展示的纯英文品牌海报都令人印象深刻,传统韵味和国际视野在此兼容。“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绸,再到印染、制衣,盛泽拥有一条完整的丝绸产业链,这是传承丝绸文化的底气所在。”华佳集团董事长王春花在丝绸行业已经深耕超过半个世纪,对这根“丝”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情感。华佳集团不仅专注于丝绸产品的深度加工,还成功打造了“桑罗”“迎春花”两个自有品牌,将高品质的丝绸产品带入了千家万户。
“产业更新年”,这是盛泽在年初为发展定下的基调,意在通过产业更新带动全域更新,实现纺织产业焕新,打造世界级高端纺织产业集群。此举再度明确了盛泽守正创新丝绸纺织产业的决心。
人文精神引领
敢为善为开创新局
从古代的一根天然蚕丝为起点,盛泽人用勤奋和巧思织出一个“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绸都,涵养出奋进不息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的“软实力”融入到区域发展后,迅即成为经济的“硬支撑”。如若不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人文精神引领,小镇又怎能走出两家世界500强?
在发展的时间轴上,恒力集团与盛虹控股集团如“双星”闪耀。他们分别从织造和印染小厂起家,沿产业链上拓下延,双双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生动演绎产业嬗变传奇,并带动当地丝绸纺织产业全面提升竞争力。在江苏,3家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盛泽就占了两席!
而今,与当地企业家交流,记者听到的高频词是“韧性”“定力”。而这两个词的背后,是盛泽长期以来坚持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引领所积淀起的充沛文化自信,以及勇立丝绸纺织业潮头的信心和决心。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高性能特种工业丝智能化生产项目运行、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开工、世祥生物年产30万吨高品质纱线项目推进……盛泽为项目建设提供审批提速、用工用电、金融支持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目前,盛泽组织168家纺织企业全力实施产业更新,项目总投资额222亿元,其中项目报建42个,正在建设项目33个,竣工投产项目37个,引导一大批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持续擦亮“丝绸古镇、纺织名城、时尚之都”三张名片。
大企业甩开膀子谋求做强自不必说,中小企业也是步履匆匆力求做出特色。崛起于12世纪的苏州宋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合称中国三大名锦。近代以来,宋锦制作技艺几近失传,然而,经过盛泽民营企业家吴建华的潜心钻研,不仅成功复制宋锦,还实现了从手工织造到机器织造的产业化改造。走进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上一片繁忙,一匹匹色泽华丽、图案精致的宋锦面料陆续下线。“随着新国潮的流行,非遗宋锦迎来了‘井喷式’发展,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企业3月份收到的订单就已经排到年底。”上久楷掌门人吴建华介绍,上久楷还打算与苏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推出联名款,让更多人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
更多的创客们也纷至沓来。在盛泽镇东方纺织城里,一个新潮酷炫的“设界”让人眼前一亮。这里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工作室、时尚品牌、纺织品研发中心等,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时尚生态系统。目前,“设界”已累计成功孵化75个设计团队,吸引了529名设计师入驻,他们不仅为盛泽时尚产业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整个丝绸纺织产业带来了新活力。
盛亚荣,土生土长的盛泽人,也是当地首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对他来说,走上设计师的道路,从小耳濡目染服装制作至关重要。他与好友黄秋停联合创立“龙泉禧里”“桑尚”“旗艺”丝绸品牌,以传承丝绸文化为己任,在传统服饰中融入更多时尚元素。在盛亚荣看来,“只有将文化融入生活,才能让传统绽放光彩。”
坚持以人为本
美好生活照进现实
来到苏州盛泽新材料产业基地,一幢幢崭新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园区环境舒适宜人,吸引着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前来投资兴业。“盛泽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文化底蕴深厚,产业体系完备,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对于人才而言,很有吸引力!”苏州盛泽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运营负责人王宁介绍,目前,项目招商工作已完成大半,一期马上要进行交付。达产后,将有百余家企业入驻产业园,集聚高端人才约1500人,年税收可达1亿元。
人始终是人文与经济相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高度工业化、城镇化,盛泽走在了镇域发展的前列,也较早遇到了各类难题,其中以要素资源瓶颈制约尤为显著。打破发展天花板,盛泽一直在探索,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正确的解题办法。
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但盛泽下定决心、舍得投入。盛泽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富有创新活力的现代化城镇,使其成为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站在高铁盛泽站施工现场附近遥望,一座以“阔泽吴绫”为设计理念的站房引人注目。站房玻璃幕墙已经基本安装完毕,预示着盛泽“高铁时代”即将呼啸而来。随着连接盛泽高铁站和嘉兴机场的“机场大道”的规划建设,人才携带技术、资本到盛泽将更加便捷。
在这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转变为生动现实。关注住房需求,立项总投资6.25亿元的盛泽镇保障性租赁住房一期工程拔地而起,住宅总套数为848户,建成后可基本满足各类人才在盛泽安居乐业的住房需求;关注教育需求,盛泽与江苏省苏州中学联合共建程开甲少年书院创新拔尖人才贯通式培养项目,切实回应了群众对“上好学”及“家门口”优质学校的需求,努力打造“教育强镇”。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既要为了人,也要依靠人。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美食市集……这段时间,盛泽镇黄家溪村举办的森林市集成为了周边城镇居民的热门打卡地。不承想,眼前风光旖旎的村子,却曾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长期戴着“贫困帽”。转变源于黄家溪商会的成立,商会成员出资出力,建立起帮困基金、为民服务基金、教育基金、乡村振兴基金、共同富裕基金,共同绘就一幅村美民富的靓丽画卷。
盛泽启动实施了“万企兴万村”行动,企业家积极响应,开展企村结对。据盛泽镇总商会秘书长杜佳鸣介绍,通过总商会牵头企业结对帮扶的模式,目前已有30个行政村与311家规上企业结对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超400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盛泽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美,既是纺织重镇、产业高地,又是丝绸古镇、时尚之都,为人文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生动样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在盛泽调研后如是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珺
(吴江区盛泽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