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让“过去”拥有“未来”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日前,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暨2024“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博物馆举行。即将到来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将推出3大系列100项博物馆特色项目,让游客充分感受水韵江苏“美的人文”,体验“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江苏各大博物馆成为人气爆棚的“流”去处。据统计,全省355家备案博物馆5天接待观众总数约4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6.2%,许多博物馆一票难求。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讲解员为游客介绍“进士糕”“状元饼”等科举相关饮食文化;在连云港市博物馆,观众可以从连云港古代石刻艺术特展中一睹连云港山海变迁脚步……不少人“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这已渐渐不是新闻。这表明,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凸显出传统文物、古代文化的应有魅力。

很多人对博物馆误解颇深,认为置身博物馆就是埋首故纸堆,就是满目瓦砾、石碑遍地,就是扑面而来、无处不在的陈旧感。但今天的博物馆正在不断“解锁”新玩法新体验:宝应博物馆利用文物数字大屏让观众看到文物高清局部细节,常州博物馆通过AR眼镜让游客看到动物标本和化石生前生活场景。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智能导览系统、交互式展示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与展品的完美结合,打破静态、固态展览形式,用深度沉浸式观展体验帮助人们解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也让更多人有兴趣踏上探寻历史足迹探源中华文明的道路。

博物馆日很短,但博物馆却一直在。它承载过去、代表过去,今天,推动博物馆的策展、接待等不断“活起来”,才能让“过去”拥有“未来”。本届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与人们对博物馆教化作用的期待不谋而合。其实,充分发挥博物馆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化作用,就要多借鉴一些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通过促进文博产品多元融合、凸显文物故事趣味性、塑造参观者沉浸式体验等,摆脱博物馆“曲高和寡”之困,以更为轻松明快的形象重塑与大众可亲可近的形象。

当然,文博产品“活起来”之外,博物馆在办馆理念、策展思路上也有必要尽可能凸显其公共性、贴近性。如针对博物馆假期里一票难求等问题,有些地方通过错峰开展对客流量“削峰填谷”以扩充展馆接待能力的做法值得借鉴。针对一些中小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人气不佳、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与高校等单位协同联动,在“博物馆+”中谋求更好更多发展资源。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博物馆,也不妨根据实际适当增加阅读空间、休闲茶吧等功能,让博物馆不止于“博物”。不少博物馆一度“门庭冷落”,如今再次“人满为患”,他们代表“过去”,但并不意味着“过时”。这正启示我们:只要根据公众需求和时代要求,不断“活化”自身办展策略和展出形式,相信会有更多展品持续走出展厅展柜、走进公众视线。

(韩宗峰)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