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结婚,到底是不是人生的“必选题”?当青春遇上爱情,会产生什么样的酸甜苦辣?今年5月,教育部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又恰逢“520”到来之际,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访发现,一些高校陆续开设婚恋文化课程,甚至有些课程“一座难求”。

高校“恋爱课”选课要“拼手速”
今年年初,《江苏省“百校千场万名”大学生新型婚育文化培育行动方案(试行)》出台,鼓励在苏高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合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优秀传统婚恋文化、现代家庭观念、人口政策与人生发展规划要求,生动活泼地开展大学生新型婚育文化培育工作,强化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而在一些高校,婚恋文化课程已经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如何用一种颜色描述原生家庭的心理氛围?你觉得原生家庭对你未来组建家庭信心有影响吗?近日,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堂《亲情友情爱情》课上,座无虚席,任课教师殷飞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在同学们的回答中得知,原生家庭与自我婚恋观念密不可分。“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的氛围。爸爸妈妈遇到矛盾时是吵架还是心平气和沟通?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婚恋观。”
《亲情友情爱情》这门课是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博雅教育课程之一,每周三上课时,教室内里学生坐得满满当当,还有许多“拼手速”没抢到课的学生前来“蹭课”。“我的朋友最近遇到了一些感情问题,可以带他来听您的课吗?”在上课的前一天,殷飞收到了一名学生发来的信息,“当然可以,欢迎!”
引导青年群体树立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是婚恋文化课堂的要义。“自由恋爱与结婚,但不等同于可以草率对待婚姻,要学会经营爱情。”殷飞平实的话语字字珠玑,许多学生听后频频点头,甚至有学生在听完课后主动调解起了父母的婚姻关系。“婚姻可以让人收获其他任何亲密关系都无法代替的成长,而孩子进入大学,成为原生家庭中的一个变量,并非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而是正在走出并理性审视原生家庭,甚至调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也让自己有了把握未来方向的力量。”
勇敢、真诚爱人,树立健康婚恋价值观
青年婚育问题,在新时代有了新特征。有调查显示,青年人的婚恋观有着择偶观念开放化、夫妻关系平等化的转变,更强调自由选择、平等和幸福感,而不是传统的家庭责任和压力。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吕甜甜发现,作为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大学生,个体自主性很强,其婚恋观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秉持不婚、丁克的学生有不少,包括有些家长其实也秉持开明的态度。从大学教育来说,我们不是强加给大学生某种理念,或者为学生做决定。在两周左右的课时中,我们希望通过给予学生更多信息,看到生活的多个层面,启发他们去思考,而不是遇到挫折后再去思考,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追求真爱与追求经济稳定之间,年轻人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平衡法律责任与道德约束在婚恋关系中的作用?”在课程中大学生们还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吕甜甜说,这些问题其实并不一定有标准的答案,或者统一的思想,重点是让学生能积极表达,充分探索。
爱情与人的成熟度有关,如果不能真正勇敢地、真诚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我们与其说是在对学生进行婚恋教育,不如说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琰说,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人格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在自我认同、亲密关系、学业(职业)上进行艰辛的探索,所以叠加的压力非常大,这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为他们保驾护航。
在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女生的比例超过八成,学校专门开设了《女性心理学》选修课,其中就有关于婚姻家庭的内容。张琰告诉记者,这门课主要介绍爱情之于女性的特殊意义,从社会性别角度审视当下的爱情、婚姻模式,启发她们在恋爱与婚姻中追求自我人格的独立,在婚恋中追寻自我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我们还会通过婚恋主题的讲座、心理沙龙、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这些课程或活动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提升他们在恋爱、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人成长各个阶段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的品质与性格,在大学期间,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比较成熟,在这一阶段让学生了解婚恋关系,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吕甜甜说。
青年如何“避雷”恋爱误区?
课堂内外,殷飞成了学生们信赖的“情感导师”。在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经历中,他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婚恋既有期待也有焦虑,“很多学生不是不想谈恋爱,而是不明白如何与人交往,缺乏科学的婚恋观引导。”
恋爱,从来就不能一厢情愿单方面努力就可以获得美满结果。“我喜欢上了一个人,但他不喜欢我”“我分不清喜欢和爱的区别”……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甚至一些人由于恋爱受挫而不敢再向爱情迈出步伐。殷飞在遇到学生类似问题的咨询时,他常常会这样劝慰对方:恋爱需要不断探索,不能因噎废食。“年轻人要勇敢走出恋爱挫折,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让对方幸福才能让自己获得幸福。”
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就是那个“对的人”?应该相信一见钟情吗?殷飞说,在爱情中,感情是随着双方慢慢互相了解而生发出的感情,只有合拍的爱情,才能让双方变得更好。“判断跟对方是否合适,很简单,就是看与对方在一起时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对方能够给予自己情绪价值,有共同向上奋斗的理想状态,这就是爱情的感觉。”
青年群体在婚恋方面会遇到诸多误区。张琰举例,当今社会婚恋观念、婚恋模式都呈现多元化,这给正在寻求确定感的年轻人带来困惑和冲突。比如择偶标准过于功利,过于注重物质条件,忽视了对方的人品、情感方面特质;有的人缺乏爱的能力,双方的恋爱经常始于对恋爱对象的完美幻想,混乱于交往过程中的误解与争吵,终止于自己不被包容、不被满足的受害者心态;一些学生由于创伤性的成长经历,害怕亲密关系,不敢与人建立信任的连接,“还有的学生因为自卑、自我价值感较低,在恋爱中比较卑微、讨好、单方面付出,形成不平等恋爱局面”。
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婚恋相关的知识,如沟通技巧、恋爱心理、家庭责任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婚恋问题,张琰还有一些妙招,例如开设互动式和讨论式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加深他们对婚恋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还通过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咨询,帮助部分有婚恋焦虑的学生减轻负面成长经历带来的心理阻力。“在青年婚育观形成中,家长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开设家长课堂,强化家庭教育,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独立自主、平等和谐的健康恋爱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