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如东县大豫镇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化移风易俗各项举措,汇聚全民参与的正能量,引导辖区群众自觉摈弃陈规陋习,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
抓牢“关键点”,着眼“氛围浓”,宣传就在身边
建章立制家家知。各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将移风易俗、家风家训、人居环境等纳入“村规民约”。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制度,给大操大办限“标准”,为遏制浪费立“章程”。徐征村、南坎社区还建设“易俗堂”,为村民提供婚丧嫁娶宴席场地,让移风易俗真“移”真“易”。
全面覆盖户户晓。镇村通过发放倡议书、播放宣传片、召开广播会等多种形式,采取“红马甲”“大喇叭”等方式,宣传推广身边的移风易俗典型事迹,深入推动移风易俗理念宣传全覆盖,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人人皆知。镇村累计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6000余份,于农贸市场、村居等重点场所播放宣传视频10余次,布设移风易俗公益广告50余块。
移风易俗人人行。充分发挥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积极开展移风易俗专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00多次,受益群众达4000余人次。充分鼓励引导群众参与移风易俗活动,让“人人都可以是移风易俗的宣传员、践行者”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一次次文明实践志愿活动中让“人人知”转为“人人行”。
![]() |
|
![]() ![]() |
抓牢“着力点”,确保“举措实”,倡树文明新风
关键少数带动。镇村干部严格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结合移风易俗宣传月,自觉签订《大豫镇“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倡议书》150余份,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为群众作表率,累计报批20多例,无一违反纪律。
先进评选推动。全镇大力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各类群众性评选活动,通过个人自荐、各村推荐的方式,共评选“美丽庭院”120户、“文明家庭示范户”108户、“文明家庭”540户。让先进评选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力量,引导先进典型发挥模范表率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向榜样学习,引导群众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模范家庭看齐,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文明实践联动。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合“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党员大会、“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等联动多方,以“文明实践+”模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向辖区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组织网格员及时劝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累计劝导减办1420余桌。
![]() |
![]() |
![]() |
![]() |
抓牢“教育点”,立足“形式新”,群众喜闻乐见
积分兑换推动移风易俗。以“小积分”推动“大文明”,实行积分制度,积极引导居民通过做好事做善事来获取积分,以积分兑换商品,以积分推动基层治理,让文明创建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全镇18个村(社区)制订并实行《积分制管理办法》。大同村更是通过“村级服务平台”小程序引入“积分制”管理,有效地将其融合入村民自治共治之中,将绿色生态殡葬、低碳祭扫、以及推动红白喜事简办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先进典型树立与物质奖励激励,促使群众自发抵制过时陋习。
理论宣讲助力移风易俗。大豫镇把开展移风易俗理论宣讲作为文明实践活动的“必修课”,各村(社区)围绕移风易俗政策、文明生活方式等举办理论宣讲活动10余场,不断增强宣讲技巧,将移风易俗的“大道理”转换成“小故事”,将摒弃陋习的“普通话”转变为“地方话”,并创新理论宣讲形式,在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时,给大家开展“聊天式”理论宣讲,从家长里短到惠民政策,分享身边的家风故事,助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拓展形式抓实移风易俗。镇持续开展“爱心助困日”活动,关心关爱贫困学生,累计共资助259人次,发放助学金90余万元,积极弘扬乐善好施、捐赠助学的好风尚,用道德力量感化群众,引领大家崇德向善。大豫社区博爱家园开展“分享健康 大爱无疆”造血干细胞捐赠宣传和采样主题活动,邀请一门闸村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陆晶现身说法,大力弘扬“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此外,镇文化站开设说唱《移风易俗暖人心》、小品《麻辣婆媳》、表演唱《爷爷奶奶和我们》等专题文艺节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唤起树新风自觉。
![]() |
![]() |
![]() |
![]() |
下一步,大豫镇将进一步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出实招、用真工,将工作落细落小,以持之以恒的定力和耐心,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气。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