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将剧场搬进校园!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开启一场青年之间的艺术对话

交汇点讯 “我蓬山万重无路觅,无路觅……”5月21日晚,河海大学江宁校区文体中心剧场内,一幕幕精彩的锡剧折子戏轮番上演。曼妙轻盈的水袖与婉转的唱腔相融合,让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2024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第六场走进河海大学,来自无锡市锡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共同为河海大学师生奉上了一份“视听盛宴”。

锡剧是无锡地方剧种,以唱为主,长于抒情,呈现形式唯美细腻。在本轮河海大学演出专场中,无锡市锡剧院带来的是锡剧中三场经典剧目《珍珠塔·跌雪》《焚香记·打神告庙》和《柜中缘》。悲喜交加的故事情节与精心安插的导赏环节都深深牵引着现场观众。“今晚上演的《焚香记》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看到敫桂英独自跪在海神庙前泣血哭诉,那一瞬间我也被敫桂英悲恸的情绪所笼罩,为她的凄惨遭遇而动容。”演出结束后,河海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许可欣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走进戏曲剧场,同时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到“锡剧”这个地方特色剧种。演员亲身示范,介绍水袖的运用技法,进一步增加了她对戏曲艺术的理解。

“平时我都是在线上观赏一些经典的戏曲段落,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摩锡剧演出。”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大一学生王石宇说,这种将“剧场搬进校园”的活动形式,不仅让他们足不出校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戏曲演出,还能与专业的戏曲演员互动,让观众与舞台的联系更加紧密,沉浸式的观赏氛围更加浓厚。

演出现场,剧团还安排了锡剧演员妆造戏服体验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新奇体验。“化完一套完整的戏曲妆面,需要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报名参与妆造体验的河海大学水务工程专业的学生陈宇欣感叹道。精美的妆容,华贵的发簪,令她亲身感受到了“粉墨登场”四个字的意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站在舞台上,还要顶着沉甸甸的头套为我们带来极富神采的表演,可见他们深厚的基本功底。”

舞台上是“90后”锡剧演员,观众席上是“00后”大学生。“本次‘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为我们与学生观众搭建起了‘双向奔赴’的桥梁。”在无锡市锡剧院青年演员李梦恒看来,这不仅是一次锡剧表演,更是一场青年之间的艺术对话。近年来为让锡剧艺术更贴近青年视野,无锡市锡剧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结合当代精神与关注视角,不断挖掘经典剧目的再创作深度。“我们通过对经典题材进行改编,将古典戏曲与现代戏剧古今融合,编排了《聊斋·紫尾》等小剧场锡剧。”李梦恒介绍,在小剧场模式下,表演可以融入丰富的互动元素,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未来剧团还将更多关注青年学生群体,用当代人的视角讲好名著故事,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参与此次‘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让广大师生接触到了专业剧团的戏曲表演,共同领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活动与精神世界。”河海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教师高阳表示,学校不仅每年会引进两至五场戏曲演出,同时也在选修课中设置了《戏曲鉴赏》等相关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课堂的形式带领同学们走进戏曲、热爱戏曲,提升青年学子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让大学课堂更加鲜活、更有深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晓雨 钱晶晶 宗祺/文 余勤雍 周天琦/摄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