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历史何以当代?学界业界相聚南大,共话文化传承与华夏传播

交汇点讯 5月25日,“历史何以当代: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华夏传播研究”论坛在南京大学隆重举办。此次论坛由南京大学、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考古学研究中心)、江苏传媒发展研究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华夏传播研究会和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共同主办,《传媒观察》提供学术支持。论坛上,嘉宾们共探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结合点,分享鲜活生动的“两创”案例,思考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学界与业界“双向奔赴”,取得了不少成果、擦出了精彩火花。

潘祥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播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潘祥辉担任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的学术主持。“这是一次跨机构、跨地域、跨代际、跨学科的会议,我一直认为只有‘跨界作业’才能走出研究的‘内卷化’,才会诞生更多的学术创新,希望借这次会议搭建一个跨界交流的平台、推进华夏传播研究。”潘祥辉说。

李晓愚

《尔雅》有言,“夏为长赢”。一派葱绿、勃勃生机的夏日,令人联想到华夏文明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科技一往无前,文化瞻前顾后,“文化的‘顾后’不是充满悲情的回望,而是向历史要资源、从而更好地‘瞻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李晓愚在致辞中表示,好的传承不是把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原封不动地承接、交付给下一代,不是满足于当历史的“保管员”和“搬运工”,文化传承的使命实质,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赵振祥

文化,要传承也要会传播。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理工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振祥认为,文化的符号化是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前置工作,在他看来,中华文化是一种“月亮文化”,“月亮”或可成为中国故事的“新讲法”。“与西方崇拜光明之神阿波罗不同,中国人偏爱月亮、喜欢吟咏月亮,月亮的阴柔之美呼应着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德润人心、文化天下的文化特质和克己内省、美美与共、睦邻友好的国家性格,嫦娥奔月与后羿射日的传说,直接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月亮因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隐秘符号,和讲述中国故事的贴切入口。”赵振祥说。

此次论坛聚焦的华夏传播研究,是中国传播学科方兴未艾的领域和方向,因其秉持中华文明主体精神的认同,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术文化品格。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吴予敏提出了华夏传播研究的“入”与“出”的问题:其“入”,是指研究者如何走进历史,“出”是指研究者如何走出历史。在吴予敏看来,“入”和“出”都殊为不易,“入”之难,在于需要克服语言文字文献素养和传统治学方法训练上的不足,也在于以传播为视角重新进入历史之难。而“出”,即华夏传播的历史书写要能总结出中国传播制度形成演变的轨迹和根源,揭示出传播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吴予敏说,“如果不能真正走进历史,也就不能真切领悟和提炼中国历史经验里的精华,谈不上走出历史,‘接着讲’和‘重新讲述’历史了。”

薛可

苏州被誉为“双面绣”之城,苏绣等文化遗产不仅已成为苏州投资环境的名片,也构成城市认同感的重要源泉和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符号。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教授、副院长薛可认为,非遗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心理学中的情感迁移模型有效阐释了非遗赋能城市形象认知的路径。“就拿苏绣和苏州来说,已有文献从苏绣在苏州城市中的渗透、苏绣象征的文化对苏州建设的贡献,证明了苏绣和苏州两者在形象和文化上的契合。实践中,对苏州宣传片和纪录片(如2011年登陆《纽约时报》广场的苏州城市形象宣传片)有效突出了苏绣和苏州共性的温婉、精致、时尚、富有底蕴等特点,成为有效的非遗传播、城市传播。”

邵明华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文化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同时海外布局不断加速,数字文化相继扬帆出海。“以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在线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短视频及直播等六大业态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TikTok已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应用之一,《原神》《王者荣耀》《三国志》等游戏产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强调,除了地缘政治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中国海外传播的内容供给能力偏弱、出海同质化也是数字文化出海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应加强系统性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数字文化出海多部门协同机制及综合治理体系,主动适应国外文化市场,推动数字文化创新。

张良仁

有效地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自称“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自去年7月变身“美食博主”以来,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为“历史何以当代”提供了新的入口。在张良仁看来,美食是一扇看待城市、观照文脉的亲切窗口: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一碗面条距今约4000年,用生面粉做成,也许是主人还没来得及煮食,就遭到了灭顶之灾。除了感慨生死兴衰,从美食中还能一窥城市的“温度”和“厚度”:南京老门东的柴火馄饨摊,延续南京街巷烟火、诠释城市“博爱”精神。南京经典小吃鸭油烧饼,其历史可回溯至明代,是南京居民在胡饼基础上进行改良,因地制宜,创造出“舌尖上的美味”。

埋首书斋的考古学者搞起短视频传播,传播学学者则转向历史文脉,此次论坛上,跨学科的交流对话碰撞出了1+1>2的化学反应。

武志勇

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武志勇分享的《老子思想在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呈现和传播》正是跨学科视野下的一次学术创新。“老子及其思想的域外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典范案例,以1979至2019年40年间《华盛顿邮报》关于老子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老子学说中的‘自然’‘无为’等思想在西方社会引发关注,西方民众希望从追求内心宁静的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和指引。”此外,西方读者对老子的误读时常发生,《华盛顿邮报》将老子思想与禅宗思想相混淆,《泰晤士报》更是望文生义,因为一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误以为老子还是一名“田径教练”,武志勇认为,“误读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谢清果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谢清果提出了基于“传播制衡”的中华文明时空传播观:“《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出了中华文明对时空‘制衡’的追求。中华民族自古高举‘中’之观念,在文明发展与传承中一直秉承‘中为大本’的思想,将‘中’视为控制、平衡人类文明时空横纵向发展之大道。无论是外在的社会礼乐治理,还是内向的慎独守仁修身,中华文明皆强调在时空传播控制中形成一种各安其命、各守其道的‘传播制衡’,反哺和推动着‘中和’文明传播效果的‘达生’,在‘制衡—中和’中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

李牧

甲辰龙年伊始,关于中国的“龙”该译作“dragon”还是“loong”的讨论冲上热搜。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对龙文化到底了解多少?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牧对中国古代工艺中的龙文化及其传承进行了研究梳理:龙的形象经过了漫长转变,中国人最早关于龙的想象是从鱼开始的,故有“鱼龙混杂”“鲤鱼跳龙门”之说。8000年前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出现了形似鱼纹的龙纹;仰韶文化后期,鳄鱼取代了鱼,成了龙新的形象。《山海经》中,龙是神和王自由往返于天地之间的坐骑。龙还是“音乐家”,夔龙的皮曾被黄帝剥下来做成战鼓,用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里。如今,李牧从传统文化研究走向传统文化传播,他在报纸上撰稿讲述龙文化,创作《山海经》题材儿童剧,走进学校、幼儿园讲述《山海经》,还开通了“李牧说中华”小红书账号,有望成为一名“知识网红”。

李斯思

连演200场至今一票难求,线下爆火同时也在社交媒体上刮起传播飓风,巡演动态不时登上微博热搜,b站、小红书等平台相关话题热度超过一亿次——江苏大剧院原创舞剧《红楼梦》为何能“从大观园走向互联网”?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舞剧《红楼梦》监制李斯思笑言,传播密码在于了解观众,“主打一个听劝”。

舞剧用户画像清晰、18至24岁观众居多,青春视角新说“红楼”的定位准确适配;创意设计暖场演出,首创舞剧谢幕向前“冲台”的环节,为每场演出定制独特印章,抹去“违背氛围”的“出品信息”介绍字幕,改变宣发风格、为“宝玉”饰演者设计独特人设,总之创造一切场景机会鼓励观众自发传播……“《红楼梦》因此人气暴涨,许多观众观演后自发蹲守演职人员通道、形成‘SD文化’(stage door,剧场后门),写下千字Repo(即report,报告)促进二次传播,更有素人版‘十二钗’因为喜爱这部舞剧而相约一城、‘翻跳’精彩片段。”李斯思说。

9位主旨演讲嘉宾围绕华夏传播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从石器时代到数字化时代,从思想、器物到美食、非遗,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到海外传播,呈现了立体丰富的文化图景。

“如果用两个词来归纳今天嘉宾演讲的中心思想,一个是‘返本’:重返历史现场、文化现场,搞清楚中国文化的本源和基因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色,在传播或宣传思想、媒介上有什么特点,传播考古学主要就是这么一门正本清源的学科。其二是‘开新’,在全球化时代、AI时代,我们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天9位专家的演讲十分精彩,为今天做好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许多洞见。”潘祥辉总结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文 蒋文超/摄 高鑫/视频

论坛多一点>>>

25日下午,“传播考古学和华夏传播学研究前沿”学术论文评议和“华夏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圆桌研讨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行,继续关于“历史何以当代”话题的研讨。其中,论文评议的主题包括“古代中国的特色媒介与传播考古”和“华夏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传承”,分别在两个分会场进行。

“古代中国的特色媒介与传播考古”分会场

分会场一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蕾教授主持,点评嘉宾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教授和浙江传媒学院徐爱华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姚锦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阳、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潘梓介、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刘佳静、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昊东、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黄家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婕、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姚君等师生分享了有关中国古代媒介与传播的论文。谢清果教授总结时认为,这7篇论文都围绕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展开,并强调媒介是建构关系存在的中介,媒介不必一定是实物,也可以是观念等。徐爱华教授则提出华夏传播研究要“做平台、做生态、做情境”,致力于形成“中国历代礼器大系”。

“华夏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传承”分会场

分会场二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丽丽教授主持,点评嘉宾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兵娟教授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封钰教授。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向慧、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承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冯文丽、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王清音、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子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伯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冷南羲等师生作了有关华夏文化传承的论文报告。张兵娟教授和封钰教授对入选论文展开深入点评,认为这8篇论文观照本土意识强烈,体现了研究者的文化自觉,有力指出了当下研究的空白或局限之处,但研究的深入性还有待加强。

“华夏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圆桌研讨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祥辉教授的主持下,“华夏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圆桌研讨开启。其间,《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传媒观察》编辑江潞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清果、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向慧、中盐金坛公司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钟海连、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徐爱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晓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姚锦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承志等专家学者、业界同人、青年学生围绕华夏传播研究的发展空间、问题意识、文化旨归、学科视角、范式差异和实践接合等议题提出关切,并结合具体的文化实践案例,以学理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围绕华夏传播的理论与应用展开深入研讨。

赵允芳

会议最后,《传媒观察》主编、江苏省新闻传播学会副会长赵允芳宣读论文获奖名单。博士研究生王伯源和薛可教授的《平台偶发性的文化演绎:基于非遗短视频生产者的实证研究》、姚锦云副教授的《巫术何以理性化:卜的“媒介学考古”》、刘佳静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刘昊东的《表里之间:中华传统屏风的传播史研究》、博士研究生冷南羲和孔子南的《以“路”论“道”:中国大运河概念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价值重塑》获本次论坛的“优秀论文奖”。

责编:周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