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107座小剧场之一的紫麓雨花梦想剧场里,当《大华影剧院1931》演出结束后,舞台大屏上出现的一个二维码,仿佛一把神奇钥匙,开启了观众与演员的沟通之门。伴随着“滴”的一声,上百位观众和演员瞬间进入到同一个观演群,进而展开全新的探讨交流……

如今,这样的演出场景并不鲜见,随着演出成为城市生活的新“入口”,人们的观演姿态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不再只是一味地正襟危坐,站着观看演出带来全新感受。live house是近些年在年轻人当中极受欢迎的音乐空间。以南京奥体中心的稻香音乐空间为例,它采用的是集装箱式场地,台上没有绚丽的舞美,台下也并未设置座位,然而当灯光亮起,观众的内心就如同这简约的场地一样瞬间被照亮。那种暂时逃离日常生活以及台上、台下气息相互连接的感觉,让年轻人乐在其中、纷纷前来,心甘情愿地站立两个小时观看演出。
“躺平”观看演出,别开生面。一方面,音乐节已从往昔乐迷的小众狂欢转变为更具大众化的休闲娱乐形式,所以在常州太湖湾音乐节等活动上,众多年轻人携带充气沙发来到现场;另一方面,借助超高清、AI、5G等先进数字技术,像家这样的私密空间也可以成为演出的“第二现场”,躺着就能欣赏到甚至在传统剧院普通座位上都难以体会到的最佳视角以及细微的表演细节。
如果说站立或躺卧是观众身体姿势的灵活变化,那么从被动观赏到主动合唱乃至参与剧情的共创,则标志着观演姿态的深刻转变。
有的个人演唱会,歌迷不再只是聆听者,还一步步成为共同演绎的“合唱团成员”,以致出现了一个幽默的说法:在某些场合,像伍佰这样的歌手,演唱机会似乎还没有热情观众多。而走进像《疯狂理发店》这样的小剧场作品,每个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剧情发展的“共谋者”,集体决策让故事走向未知的转折,这种互动给观剧体验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感。
当演出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强调交互与共创的动态过程时,演出的边界也在不断被重塑。
刚刚还在南京博物院“老茶馆”的舞台上散发着戏曲的魅力,余音袅袅,马上就匆忙乘坐地铁赶往老城南的瞻园,投入《王府往事》的沉浸式夜游体验中,引领游客在瞻园古色古香的廊道和奇幻的场景中自由穿梭……南京越剧团年轻演员“转场忙”的身影,映射出文化的连续性——既深植于过往,又触达未来。另一边,对今天的昆曲演员来说,他们既有可能出现在高速公路阳澄湖服务区搭建的戏台上,也有可能成为动作捕捉演员——身着先进的传感设备,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被转化为“数字”形式,为诸如“艾鳎三代”之类的智能戏曲机器人赋予灵魂,生动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和谐共生。
从博物馆延伸到自然园林,从公路驿站拓展到虚拟现实领域,舞台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使“行进中观演”成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这背后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在数字时代的纷繁嘈杂中追寻着现实的温暖;同时,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为文化体验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每一次观演都成为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刻对话和探索之旅。
这便不难理解,“谢幕”场景在演出结束后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无论是舞剧《李白》还是民族舞剧《红楼梦》,观众都能在剧院中感受到源自中式美学的极致浪漫。而刚刚落下帷幕的江苏国际钢琴大师音乐盛典,更是推出了嵌有南京云锦博物馆馆藏云锦妆花面料的珍藏云锦票,使门票也成为一种文创产品,让观众多了收藏的姿势。
观演的N种姿势,是现代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体现,也是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在每一次观演的瞬间,激发了对生活之美的新思考,让我们在艺术的海洋中,找到了与自我、与时代对话的独特方式。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