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一见倾心!苏昆新生代演绎明代传奇爱情故事,校园秒变“追星”现场

一场演出集齐昆曲名家名段,还能现场穿戏服学步法,与苏昆“顶流”近距离互动。5月29日晚,2024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昆剧经典名段折子戏专场走进南京工程学院,苏州昆剧院新老优秀演员汇聚,为师生们倾情演绎《孽海记·下山》《白兔记·养子》《玉簪记·琴挑》,引发观演热潮,校园秒变“追星”现场。“得到了演员老师们的签名很开心,真希望下次还能看到这样高水平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成功拿到签名的南京工程学院学生陈鹏宇,兴奋不已地告诉记者。

琵琶响起,翩然入梦。这是一个舞台上下双向奔赴的戏剧之梦。“《孽海记·下山》对话活泼情节生动逗趣,看的是丑行和六旦的表演。《白兔记·养子》中有许多无实物表演,考验正旦演员功力。《玉簪记·琴挑》文学性强、音乐极富美感。之所以选这三出戏,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在有限时间里领略昆曲不同行当的魅力。”本次演出导赏人、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殷立人向记者介绍,主创团队根据年轻观众的需求,每出戏基本控制在40分钟以内,力求把昆曲“精华中的精华”呈现给大家。

“昆曲非常美!平时只在手机、电视上看过,很少有机会现场看昆曲。现场看到《孽海记》里束良老师的绝活,很震撼。剧场的沉浸式观演氛围、舞美、乐队、灯光的配合,不到两个小时的演出,感觉意犹未尽。”南京工程学院学生张智淋向记者表示,演出前他还担心看不懂,后来借助导赏手册和演出时屏幕上同步显示的台词字幕,满足地享受了一场昆曲盛宴。

这是一个全方位体验中式美学的心动之梦。品味古今之余,尽享多元化文化体验。三出戏演出间隙,主办方精心设计的互动科普环节,把麦克风交给年轻观众,让他们上台猜角色,穿戏服,学步法,充分领略戏曲表演的魅力,体会艺术家们为追求完美的辛苦付出。“戏曲的角色分为不同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各指什么?哪个历史人物,能成为昆曲里的生角?”听到台上主持人的提问,正在观演的南京工程学院学生王艺霏掏出手机,搜索起相关戏曲知识。“记得看《红楼梦》时,里面提到过《玉簪记》,这次有机会看到,很好听。但生旦净末丑对应什么角色,还真的没了解过。”王艺霏说。上台体验戏服穿戴和花旦表演后,南京工程学院学生李佳婧向记者坦言:“这次现场感受后,才明白为什么戏曲、诗词、非遗、这些传统文化会成为国潮。它们天生和中国人的气质是吻合的,苏绣戏服的淡雅用色和纹饰、戏曲故事里传达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都是属于中国人的独特民族气质,为我们所熟悉和喜欢。我们年轻人也需要思考,怎样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这是一个“未来可期”的接力传承之梦。“牛郎织女渡银河,莫把真情说破……”一出《孽海记·下山》,让不少观众喜欢上了戏里活泼跳脱、直爽可爱的小尼姑色空。扮演色空的演员钱思好,今年才19岁,是苏州昆剧院第六代演员,年龄和台下不少大学生观众相仿。台下,这名“05后”小姑娘开朗大方,轻声细语地和记者聊起了学戏经历。“小学时学校有昆曲社团课,当时就特别喜欢,一直坚持学。后来碰到艺校招生,我也考上了,就下定决心要一直走下去。这是我第一次演《下山》,在学校里演出我感觉心态更松弛一些,因为老师同学们都很热情、包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宗祺 刘畅方达/文 王昊晨 华苏杰/视频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