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积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理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具体化。经济强国文化也要强,文化强国经济也不能弱,两个目标紧密联系,实现过程相辅相成。经济与文化的均衡发展、互相成就是强国之“强”的应有之义。

从淄博、哈尔滨等地的文旅热,到产品文化联名的盛兴,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越发引起理论经济学界的关注,文化经济发展对经济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对高质量文化的需要,高质量发展这一经济学名词也蕴含了更多深意。经济学的发展要赶上经济的发展,经济学者需要辩证地看待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重新审视经济的构成、经济学的研究基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证与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也从根本上揭示了经济、经济学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道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社会环境、发展阶段的变化带来了人的本质特征的转变,经济学者要顺应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积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理论。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突出优势在于其创新性,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需要经济理论的创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学者要将文化要素科学融入经济学理论研究范畴。

文化促进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经济学者要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充分认识经济、文化内在的统一性。文化与经济的协同高质量发展实践为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要勇于发展,做好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有力指导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打造反映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向世界传播中国发展经验、中国发展智慧,需要理论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李希阳 苏子豪(苏州大学商学院)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