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及发展路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更需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只有深刻把握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发展路径,才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先进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回顾历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第三次产业革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其核心都是生产力的升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应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这对我国掌握战略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素质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掌握复合知识,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高端先进设备的应用型人才。其次,科技属性的劳动资料是基础。除了传统的土地、工具、生产原料等,各类人工智能、智能机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等成为新型生产资料。生产流程日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催生线上线下生产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业态。最后,信息资源和数据成为新的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既包含资源、材料等物质对象,也包括数据等非物质形态对象。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与其他要素融合并转化为信息、知识和决策并创造价值,赋能发展的效应越来越放大,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

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路径

第一,要明确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国之利器”。要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政策保障等方面系统部署,增加财政投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布局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成长。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园区,降低生产成本和损耗,提升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第二,要以制度创新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制度能够为经济发展安全有序提供重要的保障支撑,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打破阻碍生产要素高效流通的隔阂。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载体,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水平。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竞争、充分开放、协调有序的良性发展环境,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第三,要坚持绿色低碳,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提升城乡建设低碳发展水平,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张子琰(作者单位:中共昆山市委党校)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