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我们处在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江淮大地万象新,在这里,传统与创新融合,共同绘制出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我们处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正在打开一扇向“新”而行的光明大道。
鉴于此,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特别推出《我AI的江苏》系列策划,希望通过AIGC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深入挖掘江苏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新变化、新亮点,用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展现这片热土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三夏”时节,麦浪滚滚。江苏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夏粮面积近3600万亩,主要种植的是小麦。眼下,全省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进入收获期,江苏各地开启“农忙模式”,田间地头的新科技助跑“三夏”全力追“丰”。
地上人努力,离不开天上“云”帮忙。5月中旬,海安市56万亩农田全部接入卫星巡田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巡田,农户们在手机端便可看见一张实时更新的“苗情图”:大多数田块都是深浅不一的绿色,只有少数是黄绿色。绿色代表田块长势很好,颜色越深表示长得越好。如果出现红色,就意味着需要补充营养了。有了“高空网格员”的守护,方寸之间管护万亩良田不再是梦想。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正在让农业生产焕发新的活力。
保证颗粒归仓之后,储粮安全同样重要。江苏复杂的气象条件,给粮食储备管理带来挑战。在南京市六合区,智能粮仓让小麦踏实住进变频“空调房”。粮仓内,平整的粮堆下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智能测温设备,设备精准采集实时温度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自动回传至智慧粮库系统。管理人员收到提醒便能及时处理,用手机或平板设备远程开启空调、通风系统等。科技助力下,粮仓温度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
今年“三夏”生产,智能化农机上阵“唱主角”。在扬州市,无人驾驶插秧机穿梭田间,进行精细化插秧作业。据悉,无人驾驶插秧机搭载北斗导航驾驶系统,操作人员只需通过平板车载终端完成定位及参数设置,系统便能自行规划最优路线,实现田间自动插秧、智能避障、掉头转弯等全套无人作业,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插秧作业效率和质量。
“三夏”时节曾经是农民一年中相当劳累、忙乱的日子。如今云上耕耘、藏粮于技,农业机械唱主角,“双抢”少了些仓促忙乱,多了些从容和智慧。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最新消息,目前全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7.2%。今年三夏时节,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已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发放跨区作业证3.8万张,调备农机具100万台(套)。
【看!AI眼中的科技助跑“三夏”追“丰”】





【看!“三夏”时节田间“科技范儿”实景】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光明网、新华日报等
新媒体编辑/AIGC制作 徐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