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今年一季度,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制造业增长8.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前列;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9%、保持基本稳定;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2%、较上年同期增长1个百分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销售增长6.9%……5月31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在常州召开,一组组数据展现出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热力图”。

“去年以来,江苏出台了《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综合性政策,《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等专项性政策,重在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稳定实体经济运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高清说。
眼下,江苏正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目标,全面贯彻“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要原则,着力强化政策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发展方式,扎实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汽车产业转型提质、钢铁行业规范发展、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等政策,加强汽车产业产能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着力推进钢铁行业高端低碳发展,加快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打造沿江沿海协同发展新格局;统筹推动石化产业沿江战略性转型和沿海战略性布局,持续推动纺织行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全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卫星互联网等重点产业方向,分集群、按梯次推动“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建设,有序推进苏州市先进材料产业融合集群、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融合集群、常州市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南京市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融合集群、盐城市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等5个首批省级试点示范集群建设。
前瞻布局推进未来产业。布局“10+X”未来产业体系,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方向,先后出台指导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和“5个100”行动,抢先布局前沿领域。因地制宜选准新赛道,引导各地立足产业创新基础明确发展重点,无锡市明确构建“465”产业体系,积极抢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前沿领域;常州市率先出台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细胞和基因等领域;苏州布局建设前沿新材料、氢能、量子技术、空天开发等八大领域,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拓展场景加速应用,支持苏州、南京、无锡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到2030年建设2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江苏重大项目清单中,制造业项目(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项目)共245个,占产业项目比重达92%;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量184个,增幅近25%;科技创新平台类项目及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等未来产业项目明显增多。”高清说。
创新载体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基础条件,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因此,江苏省发改委积极打造区域创新载体,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支持南京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泰州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多样化平台。
企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对此,江苏省发改委研究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具体政策,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营造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完善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着力提升江苏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
下一步,江苏省发改委将紧紧围绕“重要阵地”目标,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更大力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在前贡献力量。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洪叶 王静 徐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