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晚,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的棂星门前华灯初上,2024南京创意设计周在此开幕。据悉,今年是创意设计周的第十年,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创新力在此交融,青年才俊在这里尽情迸发创意的智慧,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与升华,城市空间在这里重获新生,产业在这里实现融合与升级。今年的设计周不仅是对过去十年的总结与致敬,更是对未来创意设计领域的全新展望。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川,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戴兴海,南京市秦淮区委书记王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黑弓BLACKBOW创始人、著名数字艺术家王志鸥,以及市、区有关部门代表,市文化产业园区、行业协会、文化企业、文博场馆、文化小店代表,国内外文化创意领域嘉宾,高校艺术设计院系代表,紫金奖(南京赛区)历届获奖代表等出席。开幕式现场,还邀请了一批在宁高校毕业生,共同参与到设计周中来。当前正值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毕设成果展也将同步走进城市文化空间,共享南京高校大学生的创意才华与青春活力。

“设计服务城市”步伐坚定
自首届南京创意设计周以来,“设计服务城市”一直是其不变的使命。十年间,设计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文化有传承创新、青年有创意创造、空间有提质焕新、产业有融合升级的创意城市生动图景。
2015年,设计周首次举办,紧扣“融合与创新”主题,通过主题展览、营商交流、学术论坛、创意市集等活动的策划,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学者以及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前来参与,成功将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为南京注入了新的活力。2019年起,设计周以“创意赋能城市”为主旨,开启了市区间的紧密合作,并通过“城市空间青年艺术季”的发起,推动30余所在宁高校青年创意融入50余处文商旅载体以及全市文化小店,打造了文化创意领域“校地融合”的示范标杆。2023年,设计周更加聚焦创意设计在提升城市生活美学和激发社会公众参与方面的作用,发布了“设迹南京—城市创意发现计划”。
2024年,设计周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设计为城市”的内涵,从环境创意助力乡村振兴,到设计创意赋能城市更新,再到数字创意蓬勃文旅复兴,让古雅的南京与现代设计再次交相辉映。

介入与传递:共享创意艺术
开幕式当晚,棂星门前的创意花园装置正式亮相。这座花园装置以重要文物——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为设计灵感。在装置中设有劲朗的青松、苍翠的锐竹和傲骨的红梅,象征着南京在文化创意领域的蓬勃发展。
春去夏来,又到了栀子花盛开的时节。“创意故事”的第一站是来到了位于南京浦口的响堂山谷。南京艺术学院教师王佳维带领舞者们,从山野村落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以栀子花为主题的环境舞蹈《栀·Gardenia》。“每到初夏,在南京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叫卖栀子花的身影,花香四溢,在空气中晕染出初夏的味道。”王佳维说,她希望通过这次表演,将乡村的静谧与城市的喧嚣完美结合,让观众在舞蹈中感受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南京不仅有宁静的乡村,还有古老而生动的城市景观。朝天宫,作为南京的历史文化地标,今年也迎来了全新的艺术介入。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影像工作者金锋,以朝天宫为灵感,打造了一座影像装置,通过拼接与并置的手法,将南京古今交融的日常片段生动呈现。“历史与潮流在这里交织并存,彼此滋养。这就是我生活的南京。”金锋感慨道。
景观设计师刘万从朝天宫的玉兰花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大型盆景“玉兰朝天”。“白色的玉兰与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宫墙在恰到好处的高度相遇,唯美而又肃穆。”他希望通过现代潮流的方式,展示这份自然与历史的和谐美。
据悉,六位创意工作者将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将用舞蹈、影像、雕塑、景观、交互装置、数字创意,推动历史景观焕发生机,让艺术介入朝天宫,让—这座古老的文学地标、市民的游玩乐园变成一座瞬时的艺术公园,让南京的文化遗产在当下散发出新的光彩,共享艺术共创。

出新与改造:焕发街区新活力
近年来,南京不断推动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朝天宫小店出新和南湖记忆城市更新计划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设计师们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为小店赋予新生,为社区注入活力,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暖和生机。
朝天宫片区作为南京的历史文化地标,聚集了众多有特色、有人气的小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店面临着形象老化、空间陈旧的问题。为此,去年,南京创意设计周组委会联合秦淮区建设局、区城管局、朝天宫街道共同发起了“朝天宫小店出新”人才实践营。通过设计师的创意和小店主的合作,这些小店迎来了华丽转身。
除了朝天宫,南湖片区也迎来了城市更新的契机。“南湖记忆”城市更新计划通过嵌入设施和代入文化,最大程度保留了片区的原汁原味。其中,“岗亭艺术计划”将通过招募艺术家、设计师和高校师生,为从文体西街到茶南大街的8间岗亭出谋划策,将这些基础设施打造成既满足民生需求,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微橱窗。在设计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朝天宫和南湖片区的小店和社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通过共创、共谋、共建、共治,南京正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期待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创意和活力。
古典与现代:“窗”见博物馆
南京的博物馆构成了城市的文化厚度,美丽的博物馆“窗”则是光景的定格。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通过一段视频,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以“窗”为媒,洞见城墙博物馆背后的文化创意。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现场分享了颐和路数字展示馆内“数字花窗”的故事。据悉,在该项数字创意的帮助下,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被数字化保存,还为观众带去全新的观展体验。
从博物馆的“窗”望见城市创意的万千气象,为此,组委会特别在本届设计周期间联合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共同发起“文都徽章计划——在文学之都‘窗’见博物馆”共创打开之旅。邀请了多位热爱博物馆的创意大咖、青年艺术家和高校学生,以“窗”为媒,为南京市博物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城墙博物馆、颐和路数字展示馆等多家文博场馆创作了一枚专属“文都徽章”。民和游客也可从6月1日起,在线下前往指定博物馆领取创意地图,收集专属徽章,在线上通过“揽博南京”平台了解徽章背后设计与城市融合的故事。
此外,今年设计周期间还将联动全市高校毕设成果展和一批有故事、有颜值的特色小店,举办Univer-City高校创意漫游、城市压马路计划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让整座城市变成一座创意横生的花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