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预热采访调研行(嘉兴站)|从“有界”到“无界”,“一体化”培育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日前,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预热采访新闻通气会在杭州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过1/3。

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今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5日—6月7日在浙江温州召开,座谈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跟随长三角采访团来到浙江杭州、嘉兴、温州等地走访调研,实地感受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优异成绩,探究长三角在数字化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现代化等方面发展的具体情况。

四地协同各司其职,为长三角装上“智慧大脑”

国内射频芯片龙头,攻克国家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的高频滤波器芯片、具有“一键入眠”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床、能时刻监控身体血糖的“一键助针植入”的半植入式器件……在浙江嘉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各种各样的“黑科技”让记者啧啧称奇。

近10年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任务349项,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354项,累计孵化培育科技企业1000余家、上市企业或并购90余家、产值规模超百亿企业20余家。

氢能源汽车研发,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一个重点项目。近年来,在以电力驱动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的同时,氢能源汽车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绿色出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祖勇从事氢能源汽车研究多年,是一位“实力派”专家。

“看这里,车的两侧位置放置的是储氢的罐子,它是整个车辆的关键。目前来看,氢能源的主要应用方向是商用车辆。”杨祖勇打开一张车辆结构透视图,向记者详细介绍着他们团队研发的氢能商用汽车。“汽车的发展已经过渡到数字化开发的阶段。以前,可能三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推出一款新车;而现在,随着数字化发展,我们研究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完全可以在数字环境中进行开发,仅需要在数字化环境中将其模拟出来,从而实现对智能氢能汽车的创新型探索。”

然而,研发氢能源汽车能否实现,产业链能否满足需求是关键。谈及此事,杨祖勇非常感慨。他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解决了他们研究团队的很多问题。“上海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人才,这样可以解决前端基础科学问题,但在产业化后,我们还需要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支持。”杨祖勇表示,上海来解决研发人才和前沿技术的问题,随后整个生产过程分布在浙江和江苏两省,之后许多应用场景在安徽进行,三省一市各司其职,四地协同发展已经非常默契了。“目前,我们已经大约有80%的产业链都能通过长三角产业链实现。”

对氢能源汽车的研发,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创新发展的缩影。“我一直认为,科研在资源流动等方面不应该有行政区域方面的障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向东表示,“我们应该从科技创新的需求端和科技创新技术的拥有端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将科技资源与需求很好地融合对接,这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杨向东表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将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东风”,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通力合作,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

位于浙江北部的嘉兴市嘉善县,东邻上海市青浦区、金山区,北靠苏州市吴江区,有长三角“黄金连接点”之称。在嘉善县西塘镇的祥符荡畔,风静水天波、日熏人易醉,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人陶醉其中;在祥符荡创新中心,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范骁辉正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在这里诞生……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江南水乡,会孕育出一个世界级的科创绿谷!

最近,范骁辉正在持续完善“全自动智能中药筛选平台”,这是浙大未来健康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平台。记者在该项目展示区看到,这个平台实时显示着中药成分资源库、方剂药材(种)、实验信息、AI辅助筛选策略等相关信息。范骁辉介绍,该平台由复合机器人、高通量组分筛选区、全球最大规模的中药组分库组成。中药组分库存储的中药组分超60000个。在复合机器人协作下,高通量组分筛选区每日可筛选中药组分2500个,处理3万张高内涵筛选图像,提升筛选中药成分、开发配方效率。

“目前,通过这个平台与我们合作的企业已经有上百家,我们帮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进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范骁辉说。

一个“小小的县”,能够满足科研所需吗?范骁辉表示,对科研人员来说,这与一个城市能否满足科研配套有关,这个“小县城”实实在在地完成了这项“大任务”。“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对产业链配套的完整度需求较高,但在嘉善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相关的产业链非常完整,能够满足我们科学研究的各项需求。这样集聚的产业优势,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科研人员在这里有广阔的空间来投入研发。这正是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整个长三角的协同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范骁辉说。

以田为景、以水为脉,嘉善在环祥符荡布局了浙大绿洲、研发总部、国际服务、未来数字、生态低碳、医械智研、沉香共富七大创新组团,形成“七星伴月”格局,致力于构建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和产业转化链,全面推进高端人才引育、创新资源集聚、科创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长三角的松山湖”。

如今,嘉善已建成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示范区(嘉善)企业交流服务基地、竹小汇“双碳”聚落等标志性项目,引进的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等实验室和嘉善复旦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载体已投入运行;先后获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工信部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基地等省部级以上平台,涌现出国内首例细胞培养黄鱼肉、全球首套中药智能筛选平台“绿洲一号”全球首个半浮栅晶体管、全国首个智能决策平台“区域发展政策大脑”等多个首创成果……

祥符荡创新中心不断发展,印证着三省一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扎实。三省一市通力合作,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不断加强,各种新质生产力纷纷在长三角地区“落地生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文 赵宇/视频

责编:丁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