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返校遇见六一儿童节,是一种什么体验?6月1日,东南大学在九龙湖校区举办了首届校友返校节,四牌楼、丁家桥、浦口校区同步开放参观。作为东南大学122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超6000名校友预约返校,当天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四牌楼校区、丁家桥校区及浦口校区,迎来众多校友及家属近2万人。

校友回家,记者再次巧遇金婚的他们
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值壮年的青年人、天真灿烂的孩童……各个年龄段的东大校友、家属齐聚一堂,欢声与笑语遍布校园每一个角落。“再次漫步母校的校园之中,感觉像回家一样,特别温暖。”现场一位校友兴奋地说。

在九龙湖校区焦廷标馆,记者再次巧遇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1964级校友、同班同学吴元贵、郑月云夫妇。两年前,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时,吴元贵夫妇报名参加了“爱从这里出发”东南大学师生校友伉俪告白母校活动,记者在活动前采访时有幸聆听到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1964年初遇,毕业后同被分配至西北山沟里的矿厂,这对磨剪刀“磨”出爱情火花的金婚夫妇在两年前的那场活动上,第一次穿上婚礼礼服,向彼此、向母校深情表白。两年后的今天,79岁的吴元贵和老伴郑月云手牵着手再次来到母校,看到母校的喜人发展,心中依旧激情澎湃。“没想到今天又一次遇见你,真是太巧了!”
因为历史原因,吴元贵和老伴一直遗憾没能拍上一张毕业照。而今天,在九龙湖李文正图片馆前,吴老向前来拍照的东大应届毕业生借来了两套学士服,和爱人补上了这张迟到55年的毕业照。

“东大校园真热闹,老中青年人如潮。校庆一百廿二年,各方校友齐返校。先去找寻同窗友,再赏校园新面貌。今为母校来庆生,共祝明天更美好!”和两年前一样,吴元贵以诗抒情,又写了一首打油诗。他告诉记者,尽管那时候念书是在四牌楼校区,但他和老伴时不时就会来九龙湖这里逛逛,感受东大学子的青春气息。

在焦廷标馆展出的四足机器人前,两位老人满眼期待地观看了一场机器人足球赛,不时发出感慨。“今天看到展出的这么多高科技产品,真心为母校感到高兴,也由衷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感受前沿高科技,“东小宝”在父母母校过“六一”
返校节现场,多项活动全面展示了东南大学的多学科发展,特别是东南大学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领域以及智能汽车、智能机械等传统与现代交叉学科专业的雄厚实力。
巨大的展示屏幕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3D数字人的形象“复活”,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其不仅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智能对话,仔细看去,“朱元璋”的衣服纹路、面部毛孔都清晰可见。当“朱元璋”站累了,还会捶捶后腰、摸摸肚子,每次动一下,甚至连身后的影子也跟着一起晃动,就像一个真人站在眼前。“这是我们和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共同研发的3D数字人科技,我们通过前沿技术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将历史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东南大学14届毕业生、南京八点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商务经理邓尚健介绍,这项产品可以自定义人物模型,如毛发、皮肤等,未来可以应用于景点、博物馆等多个场景。
作为东大校友,此次带着最新科技产品重回母校,邓尚健感到十分荣幸与自豪。“希望未来能与母校有更深度的合作,让更多先进技术服务老百姓的生活。”

在“青春回响”——AI虚拟时空活动现场,通过校友企业起元科技最尖端的AI+XR虚拟制片技术,穿越时空的魔法触手可及。回归母校的校友们可在现场拥有一段独一无二、奇特新颖的青春视频回忆。本次体验所有画面均基于最新的虚幻引擎(UE5)实时合成技术,无需后期,现场即可将视频影像拷贝带走,是《黑客帝国》《阿凡达》等影视大片拍摄的同款技术,让校友们在享受新奇体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东大人科技与情感的完美交融。

“今天来到妈妈的母校,体验了好多高科技,真神奇!我以后也要努力考上东南大学。”8岁的“东小宝”葛无极说。
由东南大学汽车分会举办的汽车文化节上,校友们带着“东小宝”们驾驶荣获全球顶尖设计奖项IF设计大奖的高性能电动卡丁车,在赛道上尽情驰骋,感受风驰电掣的速度与极致的操控乐趣。

南京东南实验学校代表团约20名师生进行专场体验,了解车辆模型运动,参与健康积极的科技生活,体验车辆模型科技带来的竞赛激情,培养专注力以及拼搏进取的竞赛精神,充分感受东南大学活泼开放、科技创新的大学氛围。
在体育馆,校友羽毛球赛如火如荼展开,吸引了来自海南、广东、福建、北京等十余支校友组成的代表队,共计近200名选手参加。亲子趣味运动会,网上报名火热,报名人数将近10000人,当天流水进场参加游园运动会项目,让校友们在别样的氛围里陪伴孩子欢度“六一”。
当天,东南大学唐仲英抗震防灾实验平台、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田家炳楼物理实验室等校科研平台也准备了科普活动,向校友及其子女开放互动。

“本次返校节活动丰富,现场有20项活动展陈,不仅让校友及其子女、家属感受到了校庆的喜庆氛围,同时也亲身体验了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技术。”东南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蒋玮表示,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让校友们回到校园,回忆求学旧时光,同时了解学校当前最新的成果,为母校感到骄傲。“校友是母校最宝贵的资源,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校友的大力支持。期待更多校友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来,永远与母校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文 刘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