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健康锦囊365 | 癌症和心血管病,为啥总“携手而来”?

明明是癌症,却死于心血管病。临床上,癌症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6倍。两者为啥喜欢“携手而来”?

心血管疾病是潜伏在肿瘤背后的“隐形杀手”,数据显示,美国320万恶性肿瘤患者中,38%死于肿瘤,还有11.3%死于心血管疾病。共同的风险因素和肿瘤治疗的副作用是肿瘤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肿瘤与心血管病之间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比如高龄、肥胖等因素)和共同的致病机制,二者均与机体的代谢、免疫异常有关。其次,目前抗肿瘤的治疗方式,比如化疗、放疗和新兴的靶向免疫治疗,都会对心血管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导致肿瘤患者心律失常或心衰,也增加了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风险。

近年来,肿瘤患者的“心病”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新“战场”,肿瘤心脏病学这一交叉领域也逐渐受到关注。肿瘤心脏病学旨在研究与肿瘤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机制、预防和干预,包括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肿瘤心脏病患者通常会发生如胸痛、心悸、头晕、心律失常、呼吸困难、活动量下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诱发心力衰竭、猝死,这时就需要及时检测、积极治疗。

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随着治疗方式的不断发展,许多癌症患者能够长期存活,因此这类患者除了关注癌症治疗外,还需及时监测心脏状态。

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等方法进行评估。此外,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肿瘤患者“心病”的有效手段,其中冠脉CT血管造影和心脏磁共振是两种常用的方法。冠脉CT血管造影主要用于排查冠状动脉病变,心脏磁共振则用于观察心肌是否出现病变。

文字:杨彦 

视频:许丰乔

设计:杨诺亚 赵晶

出品:新华日报社健康传媒中心

本期审核专家:江苏省肿瘤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医师 祝因苏

责编:蒋明睿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