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境外游客反映支付难!”“热门博物馆就是预约不上,咋办呢?”……6月4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走进省《政风热线》全媒体直播节目。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实时回应社会热点与群众诉求,现场答疑解惑。
畅游“堵点”咋打通?
让“老外”来苏不“见外”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今年以来入境游热度不断攀升。不过,伴随着外籍游客热潮而来的,是预约难、支付不便等痛点凸显。
支付“难”是不少入境游客面临的普遍问题。为了打通境外游客的支付堵点,丰富支付服务供给,江苏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川现场作了积极回应:游客反映的支付难问题,“目前已经制订了水韵江苏支付等四个语种支付指南,同时完成能刷外卡的POS机布设工作。”

直播间里回应诚恳,直播间外反响热烈。有8518位网友在线点赞,“新鲜”问题不断刷屏。有一位网友的问题被主持人现场“挑”出来:“现在很多景点必须通过微信预约买票,有的还要上传身份证。别说外国人,对于很多老年朋友来说也不方便。”
这个问题如何破解,有关部门想在前、做在先。今年4月初,《江苏省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若干措施》对外发布,八条具体举措“瞄准”境外游客关切,比如支付难的问题、预约难的问题等等,针对性破解入境游的堵点和卡点。
一个个问题抛出来,一条条解决方案端上桌。“下一步,抓紧推动水韵江苏服务中心建设,解决旅游咨询、外币兑换、产品预定一站式服务,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在机场、高铁站点来设立类似的服务中心。”李川介绍说。
既关注线下,也注重“云上”。省文旅厅正加快建设和实施“水韵江苏三地云游”数字项目,在境外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增设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向美国、日本、韩国等重要客源市场开展专题旅游推荐,让更多境外游客了解和关注江苏优质的旅游产品。同时进一步改善旅游服务,大力提升境外游客在江苏旅游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让“老外”来苏不“见外”。

演唱会“货不对板”如何规范?
让观众“唱”个尽兴
今年以来,国内演出市场持续复苏,但与此同时,有关演唱会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此,主持人王南现场播放了一条“暗访”短片。
片子不回避身边热点事件,讲的是不久前在昆山举行的一场“拼盘演唱会”,折射出当下营业性演出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刚才,昆山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提到审批权在省厅,我们想理清楚这个审批权限到底是怎么划分的?”王南的发问辣味十足。
“营业性演出实行的是属地管理的办法,我们审批通过以后,各演出主办方会向所在地的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文化和旅游的执法部门去报备,信息是共享的。”省文旅厅行政审批处处长董卫卫正面回应道。
昆山“拼盘演唱会”仅仅是个案,但相关部门却从中看到了个案背后的社会痛点。
“演唱会‘货不对板’,究竟谁来规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龙打开了话匣子。聚焦营业性演出,文旅厅主要念好三条“紧箍咒”:强化审批把关,建立多部门的协商预判机制,加强对演出申报内容的审核。强化事中监督,指导各地文旅部门演出前对举办方进行提醒提示。要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每一场大型演出进行全过程演出监管,让观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冷”博物馆“热”起来?
让小众馆也“很有看头”
每逢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南京博物院等知名文博场馆“一票难求”。但同时,一些博物馆仍养在深闺,门可罗雀。
如何让冷门博物馆也热起来?直播现场,主持人连线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许强,听许强为大家展示南京文博“家底”:南京目前有80座备案博物馆,其中一级博物馆有7座。在80座博物馆里,大多数博物馆都是专题性博物馆或专门类博物馆。有国有馆还有非国有馆,还有行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有些馆观众较多,有些馆确实不是十分热门,冷热不均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小众的冷门博物馆怎样热起来?许强给出了自己的“引流锦囊”。他认为,坚持走特色化和差异化办馆办展理念,研究个性化发展举措。比如,做好一些地域文化或者专题文化的研究,把专题展览做得更生动、形式更活泼。用好专业性文物藏品,讲好专题馆文化故事,包括植入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场景和业态,开展一些识别性较强的研学和社会教育的品牌活动。
从均衡文博事业发展的角度,江苏文旅部门为诸多小众博物馆定制了“吸粉秘籍”。在省级层面,近年来出台了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指导各级各类博物馆在运营理念、公共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打造了贯穿全年的博物知旅品牌,推介研学精品线路,串联起大中小博物馆。
砖瓦上刻着历史,街巷里流淌着时光,让“有看头”的博物馆更有逛头。省文旅厅博物馆处处长车宁还现场向记者和广大网友发出“邀约”:“到我们这些小而美的博物馆去走一走、看一看,相信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