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物尽其用,让资源产出效益最大化

近日,连云港市印发2024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明确18项具体措施,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循环利用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连云港市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通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一批亮点案例和典型项目。

产业链协同共享,构建循环型石化园区

位于黄海之滨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里,车辆往来穿梭、装置星罗棋布、管廊四通八达,成千上万的身影忙碌在各大型装置现场。

在盛虹石化的EVA装置里,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光伏EVA产品粒子在生产线上高速传输。“按照年产100万吨EVA计算,每年需原料醋酸乙烯约18万吨,而盛虹炼化年产醋酸乙烯30万吨,在园区内就能完全满足EVA生产的原料需求,形成产品与原料优势互补。”盛虹石化聚合物事业部总经理张庆雨说,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级EVA生产基地。

随着产业布局不断深入,一幅循环互联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画卷正在盛虹展开:盛虹炼化产出的丙烷、醋酸乙烯、丙酮等基础原料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斯尔邦石化,生产高附加值的光伏级EVA树脂、丙烯腈、MMA(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新能源材料;斯尔邦石化装置副产的氢气,可以供给盛虹炼化装置参与全年加氢生产流程,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和成品收率;盛虹炼化产出的对二甲苯则供给下游虹港石化,进行聚酯新材料的生产研发。在这里,循环互联的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显现。

“通过资源、能源的协同共享,形成互联互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根据初步测算,各个项目间仅原材料和产品的协同就达到约500万吨,联动效应和整体协同优势明显。”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介绍。

“绿色”是徐圩新区始终坚持并引以为豪的发展底色,打造绿色园区关键是发展循环经济。从规划到招商,徐圩新区坚持按照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原则,以石化产业链延伸及配套服务为导向,不断固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和以商引商,不断夯实石化产业基地发展根基。“徐圩新区现已形成龙头产业集群和思派新能源、韩国SK新材料、美国奥升德等10余个下游产业链项目,各种基础原料在石化基地内部得到了充分延伸利用,烯烃等基础原料就地转化率达70%以上,产业关联度达80%以上,一条原料互供、上下游循环、产业链相互连通、价值链互为补充的石化产业生态链条已近闭环成链。”徐圩新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统产业增“高”变“绿”,汽车废旧部件获“新生”

5月31日,在东海县汽车循环综合利用基地项目施工现场,室外,数十名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工人正有序拆除外墙脚手架;室内,工人们忙着进行地面铺设和内墙粉刷。

“现在进入工程全面扫尾阶段,每天施工人员约300名,抢抓序时进度,力争8月底满足企业入驻条件。”项目投资方江苏绿色东海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董健在现场介绍。该项目是连云港市重点项目,占地面积163.92亩,总建筑面积14.06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其中,建设两层综合型厂房7栋、面积9.63万平方米,三层综合型厂房2栋、面积4.43万平方米。5月26日,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2016年,东海县规划总面积6平方公里的东海县循环经济产业园。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占地580亩的一、二期项目已投入运营,入驻商户342家、中型废钢收购企业6家、发动机再制造等企业4家,园区内从业人员近2000人,先后获批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制造基地。2018年,东海获批建设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今年1月通过国家发改委验收。

入驻园区的江苏双发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两名技术人员正在对即将出口的发动机进行最后的测试。“我们充分利用园区废旧发动机上拆解下来的缸体、缸盖等完好部件,同时对易损件进行全面修复、更换和组装检测,制造出来的发动机可节约60%的材料成本。”该公司总经理武少华说,现在工人们每天加班加点生产,每月可产工程机械再制造发动机100余台。2023年,该园区废钢、废铝等共计出货58万吨。

为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去年3月,东海县汽车循环综合利用基地项目启动建设,建设标准厂房16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旧件加工回收利用、零部件再制造等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入驻。“目前,前期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展开,已有顺捷变速箱再制造、绿能新能源电池梯次利用这两个项目实现签约,到年底确保入园新循环产业项目不低于6个。”绿色东海集团投资规划部部长谢欢介绍,项目运营后,可实现年拆解报废汽车3万辆、废旧零部件240万件,年产值达30亿元。

收购全国八成废旧渔网,尼龙颗粒加工富了一个村

来到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只见村集体企业——永泰塑业生产现场一片繁忙,村民们正清洗、初加工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废旧渔网,将其送入造粒机,机器随即吐出一颗颗米粒大小的尼龙颗粒。“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国内,用于生产汽车配件、电器开关、纺织品等,目前还开拓了国际市场,和韩国企业签订了月供500吨优质尼龙颗粒的合同。”永泰塑业总经理于刚说。

循环经济产业园由西棘荡村投资1.2亿元建设,该村成立连云港永泰塑业有限公司,购置了注塑成型机、螺杆挤出机、造粒机、拉丝机等设备,建设了7条尼龙再生颗粒生产线、16条聚乙烯再生颗粒生产线,统一处理“三废”,实现污染物“零排放”,让废旧渔网加工迈上集聚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如今,西棘荡村每年收购全国超过80%的废旧渔网,年产3万吨尼龙再生颗粒。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让曾经的贫困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

“我们的项目对海洋塑料垃圾废弃渔网进行回收再利用,造粒后的再生材料可广泛用于各类纺织物、注塑制品等,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说,西棘荡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废旧渔网回收利用和尼龙颗粒加工专业村。近年来,通过引进专家、加快工艺技改,西棘荡村的尼龙颗粒产品销售实现逆势上扬,售价由12500元/吨提升至18000元/吨。2023年,产业园产值达20.4亿元,上缴税收突破3370万元。

借助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支持,西棘荡村引进了宏海塑业、爱仕沃玛纺丝织布等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尼龙颗粒加工产业向尼龙制品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采用先进处理工艺,餐厨垃圾变成生物柴油原料

每天饭后,来自鲁控环保科技(连云港)有限公司的16辆餐厨垃圾收运车就到了忙碌的时刻。它们“奔走”在全市的街头巷尾,将全城定点位置的餐厨垃圾收运至厂区。而在该公司的预处理车间,每小时就有15吨餐厨垃圾经过处理变成生物柴油原料、沼气等,实现循环利用。

令人避而远之的餐厨垃圾也能“变废为宝”?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天文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他们采用的餐厨垃圾先进处理工艺。“每天我们对收运来的餐厨垃圾先分拣出生活垃圾,运往生活垃圾发电厂处理,剩余的则采用公司‘预处理+厌氧发酵’这一核心工艺处理,即餐厨垃圾经自动分选、破碎制浆筛分、除砂压滤,将骨头等粗大杂物、塑料等细小杂物、砂石等重物分选出来进行焚烧等处理。而经过预处理分选出无机杂物的有机固液物,就送入加热器、三相分离器,得到粗油脂、固形物和餐厨浓水。粗油脂经提纯、催化后卖给有资质的企业,进一步加工成生物柴油;餐厨浓水和固形物制成浆料送入厌氧发酵系统产生沼气,供给沼气锅炉供热和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电能自用;沼渣经脱水后实现资源化利用,沼液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

在张天文看来,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为了让餐厨垃圾物尽其用到极致,从去年开始,该公司积极探索将餐厨垃圾处理后的固形物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替代饲料原料。“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帮助下,我们发现餐厨垃圾经先进技术处理后还可以制成优质生物蛋白、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目前我们公司是‘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定向使用试点生产企业’,今年6月即将进行验收,合格后便可正式生产出售。”

做完餐厨垃圾的文章,该公司还盯上了厨余垃圾处理。“餐厨垃圾一般是指餐后产生的垃圾,而厨余垃圾既包括餐前也包含餐后的垃圾,未来,我们打算再建一条厨余垃圾生产线,实现垃圾资源的再利用,持续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张天文说。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