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山博物馆策划的“历史印迹——昆山古遗址文物展”在昆山陆放版画艺术馆展出,展示了赵陵山遗址、绰墩遗址、少卿山遗址、太史淀遗址、朱墓村遗址、金城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从中可以领略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绰墩遗址位于昆山巴城镇绰墩村,处于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绰墩遗址是太湖地区发现的文化序列较为完整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
现场展出了一枚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鹿角。昆山博物馆展陈部主任龙珩介绍,昆山在春秋时期属吴国,据说吴王寿梦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所以又名鹿城,昆山很多史前遗址都有鹿的踪迹。在远古时代,人们猎鹿为食,鹿皮可以缝制衣服蔽体保暖,所以鹿与人们的生存繁衍密不可分。专家认为鹿角可能与当时的狩猎活动、宗教仪式或社会地位的象征有关。此鹿角有加工痕迹,也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切割、打磨等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赵陵山遗址位于张浦镇赵陵村,属太湖流域典型的土墩遗址。赵陵山是良渚时期先民堆积出来的土台,顶部近似方形,上面有很多墓葬,因此也被考古界称为“中国土筑金字塔”。

现场展出了赵陵山遗址一件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夹砂红陶澄滤器,龙珩表示这是滤酒器的一种。先人酿制酒的过程中会产生杂物,并不像我们现在喝的酒一样清澈见底,需要过滤后才能入口。这件泥质红陶滤酒器由过滤钵体和过滤器身两个部分组成。酒通过过滤钵的子母口,进入喇叭形的过滤器,过滤出更加清澈的酒液。“这说明昆山先人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开始寻找更多美食美酒的味蕾享受。”龙珩说。
少卿山遗址位于昆山千灯镇东北,是一处含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现场展出了一件少卿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时期双孔石刀。石刀呈长方形,双面开刃,较锋利。顶部有对称双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用于绑定手柄以增加使用时的握持力。双孔石刀可能具有多种用途,它可能作为农具用于收割谷物,也可能作为礼器用于陪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身份等级和礼制文化。
该遗址还展出了一件良渚时期菱形纹夹砂红陶缸,考古专家认为这类陶缸可能在良渚时期的政治宗教活动中具有特殊用途。
太史淀遗址位于昆山周庄镇王东村,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出土陶壶、陶罐、陶鼎、陶豆等陶器,石犁、石斧、石锛等石器。目前遗址大部分仍位于湖水之下。

现场展出了太史淀遗址良渚时期的石犁。龙珩表示,石犁的发现,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发展到犁耕阶段。他们一方面手执锋锐的石镞、石斧,用以猎杀游鱼走兽;另一方面制造出了更为先进的石犁,大面积地开垦、翻耕农田,将间断式的小触面耕作演变为连续的大触面耕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件良渚时期的破土器也是太史淀遗址出土,器形为不等边三角形,单面刃,通体磨光,制作规整考究,刃部锋利,质地为黝黑的沉积岩。人们用这种破土器在水田中破土,使之形成沟渠。

太史淀遗址共发现3口良渚时期保存有木井圈的水井。先民使用较粗大的树干,先去皮,再剖成弧形木板,并在两端凿孔穿接,形成井圈。良渚文化时期的水利系统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古井与当时的水利管理和农业灌溉有关,可能是当时复杂水利系统的一部分。“从石犁、破土器、水井可知,发达的农业,为良渚文明提供了丰沛的物质基础。”龙珩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