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马伯庸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报告厅举办专场讲座《文学历史中的“他”与“我”:考据与虚构》,“马伯庸先生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聘任仪式随后举行,马伯庸正式履职南大。
马伯庸履职南大,为学生提供了与名作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既有利于作家将多年写作经验学理化,也有助于高校借助社会人才丰富自身师资队伍,拓展教学形式和内容。国外很多大学都有类似的驻校作家制,这也是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的方式。
前些年,有知名高校教授吐槽中文系学生写不出像样文章,新闻学博士生写不好消息。原因是,很多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所学知识往往不能在应用中得到消化和检验,教学内容也就容易变成“空中楼阁”。学生离业界和实践太远,缺乏和业界互动机会,难免视角受限,难从实践维度看待自身学习。相反,知名作家进校往往有“磁石效应”,有高校师生反映:作家来的次数多了,文学活动就多了,文学爱好者就集中了,学生的文学热情被在特定场景下“点燃”了。
和马伯庸类似,莫言、余华、陈忠实、阎连科、毕飞宇、苏童等国内文学大咖都曾在高校担任教职,一些国内高校也在尝试驻校作家制度,有的作家甚至编制和关系也已转入高校。此前不少“作家进校园”的实践和探索,都取得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比如,贾平凹要来北师大驻校时“全校都轰动了”,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开设写作实践课时,也在全校受到追捧。高校是否需要作家,学生往往能“用脚投票”。
不过,我们也要警惕“挂名教授”。有些教授“神龙见首不见尾”,一年只讲座一两次,平时则游离于教学体系外;有些根本不具备履职资格,却依然靠高校头衔“拉大旗、作虎皮”;有的高校则是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混乱不分,导致兼职教授“客座化”倾向。这些乱象既稀释了兼职教授含金量,又助长了一些人给自己“戴高帽”的功利化习气,必然广受诟病。
或许,正因上述乱象,每每知名高校聘请社会名流做兼职教授总能或多或少引发争议,这与其说是质疑名校、名人“利益交换”,毋宁说是对大学滥聘兼职教授不满情绪的集中释放——以往,有大学为提高知名度,在聘请名人时因只想分享名人之“名”,而脱离学术本位、滥发教授“桂冠”,导致这一头衔被异化成博取名利的筹码。
不过,这次马伯庸受聘南大并未激起太多争论。或许因为,马伯庸文学造诣、知名度与外界评价足以担得起这一头衔,而南大以往聘任兼职教授时亦维持了一贯的学术严谨,这些都让人们对“马伯庸履职南大”有了期待和向往。今天,南大为马伯庸打开了任职高校兼职教授的“大门”,也期待马伯庸更好融入南大文学教育中,帮助学生打开通向文学的“大门”。
(韩宗峰)